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台灣綠色和平基金會在高雄電影館推出「2014海洋影展──7堂公民的海洋課」,為永續漁業的海洋資源教育推廣揭開序幕。影展於6月10日起播映並辦理映後座談,邀請學者和影片導演與民眾暢談海洋、漁業與人的關係,此外,6月7日起在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辦「討海人」攝影展,展出世界漁人群像攝影作品。
「海洋是高雄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說,「對於生活中面臨到的環境問題,高雄的居民並非不了解或不關心,他們也會期望透過更積極的行動來改善。」
綠色和平基金會一年前在高雄設立辦公室,就是為了能與在地居民有更多的溝通和環境教育。顏寧說,台灣南部的高雄、屏東是台灣漁業的重鎮,這次的影展,是希望用較親近民眾和適合親子參與的方式,讓一般大眾看見海洋資源保育的議題。
海洋影展規劃的7部影片中,有2部是由台灣團隊製作,《漁人24》和《熱鍋上的螃蟹》。《漁人24》是製作團隊歷經3年拍攝,記錄台灣小型漁業的漁人精湛的捕魚技法,從台灣金山的磺火船到花蓮阿美族用三叉網捕魚,以及台東綠島的鰹竿釣等。
綠色和平指出,歷經數百年發展出來的漁業技術,隨著時光前進、科技的改變,使得這些傳統的手藝和智慧,將隨著老漁人的凋零而失傳。
《壽司與全球漁獲》則是從壽司上的鮪魚生魚片開始,帶觀眾思考海洋資源崩潰,造成生態系及食物鏈失衡的危機。導演走訪東京築地市場、百年壽司店、澳洲養殖場等地,並訪問多位壽司職人、生物多樣性與海洋生物學專家,讓民眾了解並思考在食用魚種的選擇上,應落實永續海鮮的生態觀念。
今年4月19日,屏東東港連續14年舉辦第一鮪的拍賣活動。綠色和平指出,黑鮪魚資源持續下降,屏東東港捕撈上岸的黑鮪魚在過去60年已經減少了96.4%。東港漁會預估今年捕撈量將無法突破500尾,根據媒體報導,漁業署認為,油價高漲和作業漁場限縮的因素,使得漁民改變捕撈魚種,造成黑鮪魚捕撈數量減少。
但綠色和平表示,黑鮪的數量減少,肇因於日本、韓國、墨西哥等為首的圍網漁船捕撈幼魚,導致幼魚沒有機會成長繁衍,無法為族群補充新成員。綠色和平呼籲漁業署,應該要以漁業長遠發展為重,制定永續的漁業政策。
本次影展邀請《海洋24》導演林裕翔及海洋學者邵廣昭等人進行映後座談,詳細影展資訊可上綠色和平網站查詢:http://goo.gl/XBlVCS,民眾可至高雄電影館免費索票入場。更多影片介紹:http://kfa.kcg.gov.tw/n/reflect/movie.php?catid=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