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動態生物資訊 有助呈現當代台灣森林完整樣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長期動態生物資訊 有助呈現當代台灣森林完整樣貌

2009年09月29日
本報2009年9月27日,特約記者陳品潔報導

2009年環境論文研討會,26日於靜宜大學生態系進行成果發表,台灣12個森林長期動態研究樣區研究成果現場研討與交流,也揭露台灣森林樣貌與跟森林長期動態樣區的生物近數十年來的動態變化。

八八水災災情統計全台崩塌地約3萬公頃,其中73%是天然林,其他部分為天然林、竹林等等。這次天然林的損失慘重,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指出,「除了台灣特有的破碎地質,降雨量集中之外特性之外,還有什麼是造成天然林崩塌的可能性?我們的森林生病了嗎?台灣的森林生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林業試驗所林朝欽根據某科學期刊的忠告提出建議,「科學的結論應該是從比較長期動態資料來下判斷會比較正確。」只是台灣目前符合史密斯熱帶森林研究中心 (CTFS)長期動態研究樣區研究規範的僅有南仁山與福山兩 處。但為了拼湊台灣森林生態的完整樣貌,全台長期動態研究仍是如火如荼地進行。

圖片來源:CTFS網站

除了期待所得的數據能夠更具體地應用在森林管理層面;也希望為當前地種種環境難題與困惑提出解套的可能性。林務局調查科科長管立豪表示,八八水災災後第7週舉辦這樣的研討會,更有其意義。長期動態研究內容包羅萬象,透過蒐集森林空間、時間的研究資料分析,可以更進一步窺見森林中的小苗動態、林隙變化、營養循環、物候學、生物量變化等等訊息,進而拼湊出森林動態的完整樣貌,並從尋找與環境互動的關係,甚至預測氣候變遷的影響。

台灣長期動態研究架構,源自於史密斯熱帶森林研究中心的長期動態研究規範,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方法論與模式,希望藉此彼此交流、比較與甚至更進一步應用彼此的資料,發揮每個長期動態樣區研究資料的最大意義與效力。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相華指出,基於全球長期動態生態研究開放分享的宗旨,這些野外的龐大研究資料可以發展出更多細部研究。

東海大學教授孫義方認為,台灣的特有地理位置、地質、氣候種種異質性的交互影響很大,許多研究得知的結果,目前還無法提供明確的原因。「怎樣的森林管理方式是最好的?目前還不知道。只能以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的實驗,針對相同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可能利用的結果。」他認為長期動態研究是用科學的方法用科學方法和實驗精神,找到森林的病徵並為臺灣的森林找出病因。

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然而,林試所研究員林朝欽指出,「雖然這些資料雖然豐富,但是有很大的資訊分享的障礙。」2009年9月Nature期刊指出,目前全球龐大研究成果資料無法被廣泛應用已非新聞。以台灣為例,目前台灣森林的動態樣區的研究搜集到的資料通常是分散在不同研究單位,各研究單位所用的資訊系統介面不同,加上每個研究室通常是沒有一致性系統管理的模式。這些不同的來源的珍貴野調資訊,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整合與分析尚欠統一的管理模式,以致難以有效交流、運用與傳播。

林朝欽老師;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如果再這樣下去,會導致資訊能趨疲( Data Entropy )的現象。」林朝欽強調,即使長期動態研究是立基於分享的精神,但事實上連CTFS也面臨資訊能趨疲的窘境。因應如此難題,2004年起,林試所成功地運用自由軟體,研發建置一系列可以配合CTFS的森林動態學研究資料生物資訊管理工具,不僅具有保存與管理管理的功能,同時還可分析資料與產生解釋。

之後更將測試成功的系統套用處理馬來西亞長期動態樣區資料,發現的確可以應用長期動態研究。因而在2009年廣邀美、日、馬、台的生物資訊專家與森林動態研究科學家更進一步,針對各方生物資訊管理上的需求與意見改善系統流程,目前已經發展出一個新穎的動態樣區資料管理與使用模式,更有效地將原始資料產出為分析後的圖、表與資訊。

與談人回應來賓提問;圖片來源:台灣生踏學會台灣長期動態研究將是全球亞熱帶長期動態研究的重要資料。然而各研究室資訊對於分享開放的尺度有沒有共識,因此需要政府跟學術界要積極謀合作。林試所黃裕星所長表示,「目前台灣長期動態研究雖然不受官方重視,但是一定要繼續做下去。」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金恆鑣也呼籲:「學術界如何進行合作與資訊分享?學術研究的文化如何改變?這過程將引領台灣生態學界走向新的研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