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之心】雨林生態旅遊觀察記(下) | 環境資訊中心

【亞馬遜之心】雨林生態旅遊觀察記(下)

2012年11月07日
作者:林貞妤

※前情提要:生態旅遊打著體驗自然的口號,吸引遊客前來,但是否真正能做到尊重,而非一味消費自然資源,各地經營方式存在很大差異。真的可能兼顧在地社區發展及環境保育嗎?成功的生態旅遊模式必須具備哪些要素呢?且看今日專欄。

社區經營,兼顧生態與經濟

而在幾百公里遠之外的亞馬遜中下游,卻又是另番不同的光景。位在亞馬遜心臟地帶的巴西Mamirauá 保留區,擁有整個亞馬遜最原始鬱綠的森林。相較於秘魯的經營模式--多家生態旅遊業者擁有自己獨立的叢林木屋與導遊,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客源被分散,很多時候許多棟叢林木屋就那樣空著。

Mamirauá 保留區的做法就經濟環保得多,他們設立了整個保留區唯一的生態木屋,也是統一的對外窗口,有特定的兩位導遊長年駐守在此,各家旅遊業者均須透過此木屋人員預定住宿與導遊解說。這樣做的好處是限定遊客人數,減低生態旅遊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即遊客本身帶來的干擾。也因此木屋在整個旅遊季節都有遊客住宿,硬體設施能完全地被利用、具有相對穩定的導遊品質等。

Mamirauá 保留區也相當重視與當地人的互動,此木屋裡除了英語導遊外,所有員工均來自附近部落,他們也協助當地部落設立社區藝品店,出售部落居民自行編織的手工藝品,導遊也輪流將遊客帶至不同的藝品店採購紀念品,讓每個社區都能均分到生態旅遊帶來的經濟利益。

Boca do Mamirauá部落紀念品商店,出售部落居民的手工藝品,導遊也輪流將遊客帶至不同藝品店採購,讓每個社區都能均分生態旅遊的經濟利益。攝影:林貞妤。

巴西生態藝品店,裡面展示、出售原住民親手製作的在地特色雜貨和藝術品。攝影:林貞妤

當地一個名為「Projeto Boto」的粉紅江豚保育計畫也與此生態木屋合作,每當有新的遊客團入住,「Projeto Boto」的工作人員就會前往與遊客一起用晚餐,並在餐後給予遊客此計畫的簡報介紹,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研究的存在與重要性。

當遊客歸國後將此經驗分享在他們的部落格或跟相關單位提及此研究時,或許能進一步間接為「Projeto Boto」開拓新的資金與人脈來源,或是搭起跨國合作的橋樑。在亞馬遜的心臟地帶,我看見了一個由政府機構、民間組織與遊客共同組成,兼具研究、生態旅遊與消費的社區經營模式,彼此合作,環環相扣。

發揮社區特色,建構在地永續性

地方旅遊的永續性,取決於主事者的態度,是否能用融合在地社區的方式,守護自然美景同時又兼顧觀光,政府、社區和遊客必須取得共同認知。圖為害羞的原住民少女。攝影:林貞妤由此可見,生態旅遊的品質取決於不同地方主導者的態度,對於那些正以驚人速度消失的自然美景或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區,Pera和McLaren(1998)指出:「天堂正持續被剷平摧毀,你能做些甚麼阻止其惡化下去?(The Paving of Paradise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top It?)」。

我們看待生態旅遊時,也不能只把它當成是一種另類觀光(alternative tourism),相反地,我們應該期待它是建構永續社會的其中一種出路。

生態旅遊的發展受經濟、政治、當地生態等太多不同層面因素影響,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問題都各有不同,因此必須要能因地制宜,直接複製國外成功經驗絕非萬用靈丹,但的確有一個粗略的共通準則:以社區為單位與決策基準,兼融當地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個構面。

筆者覺得最理想的生態旅遊在各領域的分工應是:由學者、研究人員、社區居民一同研究出當地的生態與社會承載量,提供給政府部門立法,再交與當地的社區委員會或鄰近的NGO組織規劃一長程方案,並輔導當地社區民眾一同執行。

而在實際執行面的措施可分為:

  • 政府立法

目前政府在國家公園或保留區已實施空間分區(zoning)管制,如生態核心區除了科學研究外不得進入,遊憩區就可容許較多遊客的遊憩行為,然而基層執法人員的執行力徹底與否,是否有遭受到困難等,才是法律規範能否有效落實的關鍵,設立糾舉環境破壞行為獎金或定期檢討施政成效,或能改善此層面執行不彰問題。

  • 經濟補償

藉著收取門票、向遊客課徵特別稅或補償金,將收入用來當地的保育支出及社區居民的公平分配。

  • 環境教育

這又可分成對當地居民與對遊客等兩個面向--對居民而言,除了提升對自身環境的知識及向心力外,也能幫忙監督人為的環境破壞行為,保持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對遊客來說,真正的認同之後才有可能主動付出更多。當一位遊客真的對當地文化或生態保存有著認同支持的心意,那麼他將願意以更高額的報酬支付,或更簡便低汙染的旅遊方式,來與當地社區共同達成這樣的目標。

而對於部分敏感稀有的動物或脆弱地質的所在區域,更應該訂立規則規範人們活動的方式與範圍,例如限制每日遊客數量、或遵循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原則:

  1.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2.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3.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4.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5.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6. 尊重野生動植物
  7. 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重要的是,要在短短有限的旅遊行程中,培養灌輸遊客更深一層的環境關懷,而不僅僅是將自然或人文風情當作獵奇心態下的對象。否則再美的人間天堂,也會一再重演武陵櫻花林的事件。(全文完)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

※ 本文與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