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災防洪為重? 花蓮古蹟福住橋降級、移地保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治災防洪為重? 花蓮古蹟福住橋降級、移地保存

2014年07月23日
本報2014年7月22日花蓮訊,曾冠瑜整理報導

2013年八月,經建會同意花蓮縣府打造「日出香榭大道」,但施工範圍與古蹟福住橋與第二福住橋重疊,縣政府因此將福住橋從古蹟,降級為歷史建築,預定以異位保存的方式將橋移位。日前,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通過決議,福住橋暨第二福住橋,將「暫時安置」在花蓮市三角公園移地保存。

花蓮福住橋一景。(圖片來源:更生日報)

爭不過命運 福住橋成短命歷史古蹟

花蓮市自由街大排上的福住橋與第二福住橋,是花蓮市區最早的現代化橋樑,花蓮電子報報導,委員陳鴻圖認為兩座古橋見證日治時期土木技術史,具建築史或技術史的價值,是花蓮僅存日治時期交通史蹟,他希望防洪規劃時仍須考量古蹟的價值。

文化局於2013年1月,公告福住橋及第二福住橋為縣定第15座古蹟,卻在同年6月撤銷,使這兩座橋被外界戲稱為「短命古蹟」,引發在地文化、環保團體的抗議。如今被列歷史建築,再度為古橋的歷史定位增添新頁。

據自由時報指出,花蓮縣政府為了打造「日出香榭大道」,預定以異位保存方式將橋移位。花蓮縣政府城鄉風貌發展委員翁基峰對此表示,異地保存只是讓橋成為「死的古蹟」,形同模型,其歷史意義將遭抹滅。翁基峰認為,花蓮縣府帶頭不尊重文化資產,利用巧門改變古蹟位階,福住橋從古蹟降級為歷史建築,等同抹殺當地居民心中的歷史生活記憶。

保存文化資產 治災防洪兼顧

花蓮電子報報導,據了解內情的人士指出,是因這兩座古橋牽涉到溝仔尾一帶,紅毛溪治災防洪、民眾生命財產的問題,文化局因此同意花蓮縣政府防洪整治計畫。

更生日報引述了水利專家的研究報告,水災發生的原因在於福住橋樑底過低,易有水位偏高的情況,颱風暴潮時,由於橋樑的影響,下游的水位抬升得更高,外加上南京街到福建街既有路面高本來就較其他段低,水位一抬升,就容易有淹溢的情形發生。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表示,橋樑對排水影響大,加上近年極端氣候的影響,南京街、成功街、福建街三座橋樑都有樑底過低的情形,造成自由街的通洪瓶頸,尤其遇颱風及豪大雨時,更嚴重阻礙通洪,影響市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河川整治及都市更新的香榭大道計畫,就是希望一併解決防災、交通、環境景觀等問題。

保留橋的基本精神

現在,福住橋、第二福住橋經勘察後決議暫時安置在三角公園內,委員經更生日報採訪表示,花蓮真的需要一些讓人回味的東西,建議政府待防洪工程施作後,保留橋的構件,截取橋頭、橋尾及橋身,做為新橋的一部分,保留了橋的基本精神,重現文化地景風貌。

福住橋、第二福住橋「調查、測繪、拆遷、保存計畫」,經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通過,委由花蓮縣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吳金能執行。至於未來永久的保存,有無可能納入香榭大道作為文化地景及後續處置方案,皆須提報,經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