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捕霧? 台大團隊:未來可捕霧取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想捕霧? 台大團隊:未來可捕霧取水

2014年05月25日
摘錄自2014年5月25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有科學家以捕霧為職志。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林博雄2008年受雪霸國家公園邀請,在新竹觀霧工作站研究霧發生的時間與頻率。

林博雄參考國外補霧研究文獻設計一套「捕霧網」,座立森林中收集山嵐,南投縣溪頭自然教育園區也於2013年架設類似設備進行研究。

「為什麼想抓霧?」林博雄說,國內的氣象科學從沒有具體研究過「霧」的議題,他透過捕霧以及和森林生態研究學者們的互動,更具體了解霧對生態系的影響,甚至未來可能透過捕霧取水,調節水資源。

林博雄說,捕霧網不僅能了解霧氣占森林中水循環的比例,也能觀察氣候暖化造成的改變;因為氣溫若是升高,形成霧的高度也會上升,雲霧帶的高度變化,正是觀測地球暖化現象的證據之一。

林博雄也提到,由於近數十年間,平地霧發生頻率愈來愈低,有學者認為與環境汙染有關;都市化與工廠及車輛排放的廢氣與懸浮微粒,吸收水氣,導致無法形成顯著的濃霧。為了解前述假設的直實性,酸霧的分布與環境生態的關聯,將是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