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盡頭》裡,作者保羅‧波嘉德帶領讀者從第9級的拉斯維加斯,一路探訪到第一級暗空的大盆地國家公園,訪問很多在光害中奮勇求生的天文學家,他們談著星空作為一項自然資產,是如何值得大力保護。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首耳孰能詳的兒歌,對於現代人成了一個遙遠的記憶──你有多久沒有見到滿天星斗了呢?或者根本就沒有親眼見過,無從想像?
儘管星星一直都在我們的頭頂上,在充滿光害的城市夜晚,舉目能看到的星星莫過於數十顆,很難讓你有「滿天星星」的讚嘆。人類本來可以用肉眼一次看到2、3000顆的星星,只不過這些微弱星光,難敵人工照明的氾濫;更不幸的是,當世界愈來愈亮,絕大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甚麼。《夜的盡頭》這本書,就是在追尋我們所失去的黑夜。
書中前言引用了業餘天文學家波特爾 (John E. Bortle) 創立的分類標準,他用1到 9 級區分天空的黑暗/明亮程度,稱作暗空分類法。最亮的 9級是指市中心的璀璨耀眼霓虹,只看得到最亮的幾顆星星。最暗的 1級則是連地平線都看不到人工光干擾,整個天穹的星星、銀河、星雲均清晰可見。當然,有些分級之間的界線十分模糊與主觀,可以確定的是,擁有 1、2級暗空的地點已經相當稀罕,可遇而不可求了。
《夜的盡頭》裡,作者保羅‧波嘉德 (Paul Bogard) 帶領讀者從第9級的拉斯維加斯,一路探訪到第1級暗空的大盆地國家公園,在堅持下,讓這趟旅程在光害最嚴重的歐洲與美國完成。9個章節訪問很多在光害中奮勇求生的天文學家,他們談著星空作為一項自然資產,是如何值得大力保護,以及古往今來對文學的啟發、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意義等。另一方面,他也花了許多篇幅討論一般社會對於燈光「有益於」治安的迷思、對於健康的影響,以及燈光如何形塑城市的夜間街景。談的面向很多元,多數內容都讓我驚呼「原來這也是個問題啊」!
書中提及城市的夜間風景特別有趣,應該鮮少人知道2、300年前的夜間照明究竟是「多麼暗」。在電力路燈還未出現之前,城鎮裡的居民使用瓦斯燈或煤氣燈,但照明效果很差,以致於紐約曾記錄過一位夜巡者撞上郵筒而殉職的憾事。今日的夜間照明則又是另一個極端,過度明亮的照明充斥在大街小巷與每一座停車場,令大家覺得夜間很「安全」,可以遏止宵小肆虐。然而波嘉德在書中多次引用夜間戶外照明與治安關聯性並非正相關的研究,說明這種既定印象頂多是個迷思,反倒是刺眼的防盜燈創造出極大的明暗差異,恰好讓小偷可以埋伏在暗處,並因為防盜燈而更能掌握犯罪現場。
波嘉德也訪談到為巴黎300多個地標建築物設計夜間照明景觀的設計師,他說,要營造具有美感的夜間照明,其實是要讓建築物融入城市的背景中,每一棟建築物都有各自的設計,以光影述說不同建築物的故事。過亮與設計不良的照明讓一般城市一到夜晚,就被漫天四散的光線所淹沒,但從巴黎近郊往市中心看過去,竟然仍維持幽暗,這歸功於巧妙的夜間照明設計與限制燈具必須往下照射的當地法令。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子議題,是談「值夜班」與睡眠失調的問題,都跟人工照明有關。所以已開發國家的勞動人口中,大約有兩成工作是夜班,其中包括工作時間更不穩定輪班制員工,他們願意做這些日夜顛倒的工作,多半是薪資較日班多,以及白天需要照顧家人等原因,當然也有本身就是夜貓子的人。不過夜間沒有正常睡覺,卻對健康有很多的影響,包括癌症、疲勞、肥胖等等。
在談到與電力相關的這個章節,波嘉德引述了專家的意見,拋出一個八卦:由於白天尖峰用電需求攀高,因此電力公司蓋了愈來愈多的電廠,然而夜間電力消費少,這時電力公司仍需維持基本運轉,產生的電力沒有用罄變造成損失,因此把夜間售電價格壓低出售,所以「真正需要路燈的是電力公司」。然而,一旦電動車普及,將會帶動夜間車輛充電的需求,屆時夜間的時間電費一定會大漲,促使地方政府認真考慮削減他們的夜間照明。
不得不說,這本書有點後勁。現在我開始觀察台北夜間的城市照明與天空,蠻詫異地發現夜間12點多數大樓景觀照明關閉之後,夜空瞬時暗了許多,好像滲入更濃的墨水一樣。也會很明顯感受到,市中心方向的天空就是比山區方向亮很多,帶有一些慘白與橙黃的顏色。我還開始注意自己的睡眠品質,很在意窗外射入燈光的干擾,半夜起來上廁所也硬是不開燈,深怕影響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或是一開了燈就會想抓點食物來吃,讓身材一去不復返。然後,我也該找時間去真正看一次滿天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