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害: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啟動光害改造運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光害: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啟動光害改造運動

2009年05月26日
作者:林憲德、趙又嬋

光害無所不在,過度照明的浪費行徑也到處可見,而厭倦於五光十色的人們已經不在少數,並且民眾對於光害的投訴更日益增多。尤其台灣近年來在飽受九二一地震、土石流、都市洪水等大地反撲之後,對於環境破壞的危機意識日漸普及,對於光害的議題也日益關心,因此環境議題中的光害改善更刻不容緩。

綠建築標章率先防制光害

2003年起,台灣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在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中,首先將戶外照明的眩光、玻璃反光列為評估要項,同時也限制霓虹燈、跑馬燈、閃光燈、雷射燈等設計,對建築業界產生震撼教育。接著,2009年起營建署也在建築技術規則中新增防止玻璃反光公害的規定,禁止採用可見光反射率高於0.25的玻璃,開啟了以法律進行光害防制的新紀元。

經過上述光害防制的啟蒙運動之後,行政院也開始編列工程預算以改造中央政府所屬辦公廳舍與大專院校舊有建築物的照明品質。自2008年起,在行政院「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總目標之下,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綠建築更新診斷及改造計畫」與「建築能源效率提升計畫」,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每年遴選一、二十件照明品質不良案例,以全額補助方式提供照明光害與能源效率的設計與改善工程,獲得各方熱烈的迴響。

非防眩光型燈具不僅無法有效照明且浪費能源,所造成的眩光現象還會影響學生上課視力,也降低室內閱讀之舒適性;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 使用防眩光照明燈具適度地照明,不僅達到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改善室內照明之舒適度;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

此計畫對於室內照明的改善部分,將許多辦公廳低效率的日光燈與眩光危害的照明燈具更換為具有防眩光遮光百葉的T5高效率燈具。對於戶外照明的改善部分,則在於防止眩光危害、超量設計與低效率燈具,例如將低效率的水銀燈更換成高壓鈉氣燈,或將外露燈泡的燈具改為遮光型燈具,或將過量的路燈減半設置。其結果不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同時也因為防眩光燈具增加了照明的均齊度,減少了人們的工作疲勞度與光害的困擾。

改善案例一:辦公室大放光明且更省電

在「綠建築更新診斷及改造計畫」中,對於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新竹分局桃園辦事處大樓之案例,原來使用傳統電感式燈具,而且因為燈具設有壓克力罩,使用15年後泛黃且妨礙效能,經量測後的實測照度只有200~350 lx,全辦公室處於明顯照明不足的慘狀。

經執行團隊評估後,將原有使用的傳統型T9螢光燈具,更換為高效率電子式T5螢光燈具,一下子就節省了20%以上的照明耗電量。另外也在走廊增設熱感式自動開關,以便在無人時自動關閉燈具,同時也在一樓營業大廳示範設置光控調光系統,在室外光線充足的情況下,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調整照度,以達到省能之目的。為了追蹤研究,增設了照明電力分析系統,以多功能電力紀錄監測器採現場固定式量測,有效監測照明設備的耗電量,作為日後照明設施改善及控制開關之依據。

整個案子在改善後,實測平均照度值由 309 lx 提升至659 lx,整體用電量則減少約50%,總計每年預估可節省照明用電費用約24萬元。不僅提高平均照度到達CNS辦公室照度標準500 lx以上,有效提升室內照明環境的健康及舒適性,更大幅減少照明耗電量。

改善案例二:校園夜間更明亮且更安全

第二個戶外照明改善案例為成功大學的校園路燈,該校園面積廣大,然而校園燈具老舊,眩光與光害情形嚴重,不僅光線大多向天空逸散,部分燈具也缺少防眩裝置與良好的截光。

因此執行團隊將原本效率差的燈具汰換,並選用效率高、向上光束比低、有良好眩光控制的燈具。經此改造之後,校園在夜間的路面變得更亮,路燈變得不刺眼,地形地物變得更清楚,開車更安全,學生感到更安心,而且學校也更省電。

改善前,成功大學的戶外照明總計有水銀燈79盞、鈉燈22盞、白熾燈7盞與PL燈55盞,總功率為30,085 W;改善後全面淘汰高污染性之水銀燈,改用高壓鈉氣燈101盞、3U省電燈14盞與PL省電燈55盞,總功率降為17,237 W,舉手之勞就節能43%,同時有效減少燈具光逸散對生物之侵擾與光害問題。

改善案例三:讓公園成為對生態友善的環境

台中都會公園位於台中縣市交界的大肚山台地,面積88公頃,是具有休閒遊憩、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等多功能的大型都市森林公園。除了提供大台中都會區民眾休閒遊憩的空間,同時也兼具有都市綠地緩衝帶及防災避難的功能,園區內的植被及水池濕地等環境也提供了動物棲息的場所。

然而,園區內燈具於設置時並未考量到光害的相關議題,以致於產生了上射光與眩光的問題,夜晚時也會影響周邊生態,故其戶外照明需加以改善。

原本漫射向上發散的燈具,把樹葉照得比地面還亮;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 經改善後不僅無光害、路面更亮,而且更加省電;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

經執行團隊現場評估後,選定台中都會公園的入口區作為照明改善示範區。原有效率較差的250W水銀燈皆為漫射型燈具,因應實際需求可選用低瓦數光源與替換燈罩型式來滿足夜間照明並防止眩光,因此將主要入口與道路的照明降為150W的高壓鈉燈,其餘部分考慮到以庭園照明為主,更降低為70W高壓鈉燈。

改善之前,燈具總瓦數為10,750W,每月耗電量為1,290度;改善後燈具總瓦數4,850W,每月耗電量582度,用電量節省約55%,每年預估可節省電費約3萬元,此舉不僅節能且兼顧安全之照度;另外,該園區更控制夜間照明時間,於晚上九點過後關閉燈具,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達到最小,變成了真正友善又生態的戶外照明設計。

照明教育必須再深耕

以上列舉政府對於近年照明光害與浪費能源的改善實例,其成果雖然輝煌,但卻突顯了許多照明專業教育的問題,亦即許多民眾、建築師、照明工程師與景觀設計者對照明品質的認知嚴重不足,假如當初對光害與照明效率有基本認識,根本不必如此耗用國民納稅錢來改造。

對於這些改善案例,使用民眾都說:這是怎麼辦到的?為何更亮還可以更省電?改善之後的感覺真舒服,早知如此,當初就這樣設計不就好了嗎?此乃光害防制的知難行易之處也。畢竟這是光害防制的第一道曙光,但願能藉此擴大其教育效果,漸漸杜絕光害之後患。

《光害: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封面《光害: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小檔案

作者:林憲德 / 趙又嬋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2009/01/19

 

  • 本文轉載自新自然主義出版之《光害:都是愛迪生惹的禍》一書,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