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5點,國內最大海洋研究船「海硏五號」在澎湖龍門外海疑似因機械故障導致觸礁沉船。
海巡署與國防部緊急調員前往救援,由於當時海象不佳,直至午夜時分,才全數救起船上27名研究員在內的45名成員。但研究計畫領隊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許世傑,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洋研究員林怡君2人不幸罹難,其餘尚有18名人員輕重傷。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本次罹難的許世傑,今年3月才升任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專注於東海、南海海洋性懸浮微粒研究。2007年參與研究團隊發現,大陸工業污染隨著風吹到金門,解開當地空氣中高懸浮微粒來源。同事形容許世傑做研究時,宛如「拚命三郎」一般,而意外發生時刻,他努力協助學生,讓25名學員順利逃生後,自己卻力竭溺斃,令人不勝唏噓。
黑盒子待打撈 科技部謹慎防漏油
為了釐清事發原因,交通部航港局13日召開第一次海事評議小組工作會議,邀集國防部、海巡署、農委會及相關學者專家12人深入追查,預計兩週後做出初步調查報告,1個月後提出完整報告。而海研五號的黑盒子「船舶航行紀錄器(VDR)」尚待天氣回穩後將打撈送解讀。
海研五號共裝載180公秉燃料柴油,為因應失事後可能的漏油狀況,科技部13日晚間表示,行政院災防辦公室已成立海研五號漏油處理應變中心,提前做好防備,減輕環境危害。
國內最大研究船 2012年交船啟用
本航次計畫是環保署委託海洋大學執行之「海域大氣粒狀污染物監測及傳輸模擬先導計畫」,探測團隊由海洋大學、中研院、陽明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台灣檢驗科技、國研院颱洪中心所組成。因應秋、冬沙塵暴季節,海研五號原定10月9日出發進行為期8天的作業,進行台灣北部海域大氣粒狀汙染物監測與採樣等研究調查,以了解海域大氣粒狀污染物概況。
隸屬於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海硏五號,船長72.6公尺,寬15.4公尺,最大航程1萬3000海浬,續航力達50天,即使在8級風浪下仍能執行部分探測功能。造價高達14.6億台幣,由中信造船承造,2012年8月才交船啟用,船齡剛滿兩年。
船員外包 安全性令人擔憂
根據海巡署提供影片,事發時海研五號就像鐵達尼號船尾下沉垂直入海,船上人員逃生難度倍增。2700噸級的海研五號是國內目前最大最先進的海研船,交船2年即發生沉船事故,民眾議論紛紛。據《自由時報》報導,10日風浪最大曾達10級,船長黃余發曾提出建議不要出海,但未被採納,有網友推測可能是天氣不佳強行出海,或是行政制度不良,採外包制聘僱船員留不住專業人才,使船隻安全性降低。
12日,國研院院長羅清華就海研五號失事沉沒一事召開記者會,坦承基於專業分工,才以勞基法勞務採購方式委外工作,而船務委外是國際慣例,絕對不是海科中心獨創。並表示船長有十幾航次駕駛海研五號經驗,也否認外傳海研五號每3個月整組人員輪替。
羅清華也說,政府單位聘雇船長的薪水大約10萬元,與外界船長50至60萬元薪水相差甚遠,很難由公務體系聘用。11日《聯合報》報導中,海大校長張清風表示,海研五號的船長、輪機長、機組人員確實都採外包,「政府為了省人事費用,可能會造成螺絲鬆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