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野度假》假期裡的親子勞動美學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工作,野度假》假期裡的親子勞動美學

2014年12月14日
作者:孟琬瑜

《工作,野度假》‎書封。孟琬瑜提供。

前一本書《行走,儲藏愛》出版後,我們一家人持續行走在自然與半自然的環境當中,也展開新的嘗試和探索的觸角。這些嘗試包括參與友善土地耕作的手工割稻、插秧等農事,以及環保團體舉辦的各種生態守護工作假期。我們走進更多的小地方,看見在土地上用心生活的人。我們也希望孩子看得見自己生長的地方,看得見環境,以及與我們共享環境的其他生命。

對於農事的興趣,與阿德從小成長於農家有關。我們有一位長期在南埔務農的好友,號召了一個穀東俱樂部。也透過任職非營利團體的朋友介紹,認識了其他友善土地的耕種者,偶然加入一個小型勞動合作社的農事。

親子勞動美學

生態工作假期最初由環境資訊協會的環境信託中心在2004年引入國內,是一種生態旅遊、志工服務、社區參與,以及公益旅行等理念的結合。參與者運用自己的假期時間,參與生態保育、棲地營造、生態調查、外來種清除、淨灘、珊瑚礁體檢、做步道、農務、社會關懷……等義工性質的勞動。

「工作假期」將看似矛盾的兩個名詞結合,以「在假期中工作、在工作中休假」的概念,成為一種新的休閒方式,藉著義務工作服務社會,也得到放鬆的休假功能,為休閒增添了公共服務元素,後來廣為各非營利組織運用。

剛開始,我們也不確定國小2年級的小咕嚕和中班的小瑀魚是否能夠全程參與工作假期。然而帶著孩子們一同參與後逐漸發覺,親子工作假期不但擴大了我們的視野,更像是親子共學、成長過程中的一首練習曲,使我們逐漸成為有行動能力的家庭。

我們從中學習到許多友善環境行動的知識,化知識為實踐,也累積了不少行動經驗,並觀察到兩個孩子樂意勞動、喜歡動手實作、與人為善的特質;而曾經投入情感的地方,都成了孩子們最津津樂道、深具意義的地方。阿德和我在過程當中對於工作事務的投入,也無意間成為孩子們跟隨的身影。

孩子們喜歡加入群體,和其他大人一同勞動、合作工作,無形中多出了許多良善的學習榜樣;透過眾人的努力完成一項工作、腳踏實地解決問題,讓環境變得更好,也一再增強了他們正向的價值觀與信念。從彼此認真的身影中,我感受到一種勞動的美感逐漸浮現。

孩子的小學母校

小咕嚕和小瑀魚的學校科園國小是新竹市一所社區型的小學,創校至今11年,校地面積只有1.6個足球場大。創校之初,除了校舍採綠建築概念設計,並保留校地40%面積規劃為生態教學區,曾經享有新竹市的森林小學美譽。

我們在創校之前即已住在附近,時常散步經過,看著原屬公園綠地的一塊成為學校的一部分。這塊綠地就是後來的生態教學區,曾經生物多樣性很高。2010年小咕嚕入學,阿德也從小咕嚕上小學後,開始在生態教學區鄰近冷水坑溪的側門擔任導護志工。長期觀察,他發覺生態教學區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無人整理,一直在走下坡,許多老師和學生漸漸不敢去。生態教學區逐漸荒廢,有名無實。

分享、感受,以及體驗

擔任解說員的經歷使我時常萌生許多構想,將我們生活與旅行中的自然觀察、我們關心的環境問題與行動的經驗等,都編成故事或設計成課程,在孩子學校的晨光時間分享與討論;阿德也不時幫班級辦活動,邀請班上同學一同爬山、體驗自然。

這些機緣讓我們對於都會區的小朋友們有一些觀察。

這一代都市孩子們成長的社會環境與氛圍,讓他們從小接觸許多書籍和影音媒體,有一定比例以上的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可能遠比30年前,相仿年紀的我們還要豐富。在課堂中,有些孩子可以將與環境有關的知識、友善環境的方法,陳述得頭頭是道;然而,在生活中的選擇與實踐卻與「知道」有一段落差。也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在真實環境中觀察與感受的能力、對於自然的敏感度、參與及實踐的經驗,遠遠跟不上知識。

主要的原因是學習的內容與真實生活的情境產生了斷裂,缺乏知行合一,無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進而形成心中的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與真實生活情境的價值,在學習活動當中,時常是被低估的。

許多家長願意花昂貴的學費讓孩子去上才藝班、補習班課程,卻鮮少帶著他們在生活中動手實作及實踐,自經驗中學習。長此以往,將培養出許多知識豐富、口述能力很強,但行動意圖低與實作能力不佳的孩子。

阿德在科園國小生態區整整觀察了2年,發現學校的生態教學區長期處在一種「幾乎沒有人管理」的狀態。再加上幾年之間,我們先後參與了好幾個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假期,發現帶領孩子們看見問題、關心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著他們親身體會與實踐。

那些曾經參與、用心投入的地方,都成了對咕嚕瑀魚兄妹倆深具意義的地方;在工作過程當中一同合作、分享的大人們,也成為孩子們津津樂道的回憶和榜樣,同時是他們成長的養分。

規劃校園親子工作假期

我們可能很難邀請所有認識的家庭去參加各種非營利組織舉辦的工作假期。那麼,孩子們的校園生態區,也有機會成為對更多的孩子們深具意義的地方嗎?

「以親子工作假期實現綠色校園」的理想,就這樣隨著我們的生活經驗持續地成長、呼吸、慢慢地醞釀著,在小咕嚕升3年級的暑假開始啟動—期望透過親子工作假期提供一個更多親子方便參與的平台,而以友善環境、最低衝擊方式,進行校園生態區的改善。

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後,阿德利用每次站在側門導護的時間,觀察了解生態區的現況與環境問題,同時思考能兼顧環境生態與學生使用需求的改善可能。遇到校長的時候,便持續與校長溝通這樣的構想與理念。

得到校長認同之後,與一位喜愛園藝、熱心的代理老師初步討論這些構想的實行。暑假期間經過另一次更詳細深入的討論,我們決定先舉行兩次全校性的工作假期,工作重點放在將多年未整理的生態區好好地清掃一番,並將浮現的環境問題逐一解決。

第一次全校性的工作假期在2012年10月,由學務處幫忙在網站公告,我和老師分別寄出邀請信與通知單給學校的家長們。第一次有將近100位親子參與,合作將荒廢多年的生態區做了徹底的「打掃」。主要工作為清理遍地的枯枝落葉、疏通阻塞的排水溝、清除校園圍籬藤蔓、整理過於濃密的植栽區域、生態池清淤,以及找出校園中會積水孳生蚊蟲的區域。

第2次在11月,許多志工家庭接力參與工作,讓環境變得乾淨清爽,蚊蟲減少。
之後,阿德持續思考,從做中學,規劃生態區未來的營造方向,常態地在學期中舉行每個月一次向全校公告的工作假期,召集有興趣的親子家庭貢獻力量,參與改造生態區的工作。

都會中的自然基地

初期幾次工作假期結束之後,我們還需要花許多額外的週末時間收尾,以及進行下一次工作假期前的準備工作。有時也會邀約有興趣的家庭一起去生態區做簡單的木工。前面半年,修樹等勞務工作較多,但是靠著每次至少都有20至30位親子共同參與全校性工作假期,再加上平日細水長流的穩定維護,每個月都可以明顯感受到生態區慢慢在改變。

半年多後,當這些改變是由沒有參與工作假期的家長、學生、學校老師口中說出,孩子們時常去生態區探索與發現,老師們也願意帶學生去生態區上課時,對於曾經參與的家長和孩子們都是無形的鼓舞。

回顧起來,我們沒有講很多大道理,只是示範人與土地、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友善與相親。

工作假期推動一段時間以後,我們也開始在每次工作假期後,製作影像展海報或親子作品展,並且把生態區改變的前後對照編寫成有意義的故事。

「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進行到第3個學期,除了每月一次週六早上的工作時間,也開始在工作假期下午推出以生態區為戶外學習教室的各種有趣的環境學習主題;第四個學期,我們和一位長期參與工作假期的中年級導師合作環境教育實驗課程。同時試辦地球日活動與油桐花節。

我感覺我們期望能讓更多都市的孩子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向大自然學習的夢想,正伴隨著親子工作假期的推展進程與生態區的改變,得以在這個都會小學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