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誰人知 內蒙牧民訪花東 暢聊文化復興漫長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艱辛誰人知 內蒙牧民訪花東 暢聊文化復興漫長路

【2014兩岸永續環境經營交流】系列報導二

2014年12月23日
本報2014年12月23日花蓮訊,洪郁婷報導

陳英彥是阿美族部落文化復興工作者,她的母語名字是Lafay。21日,「兩岸永續環境經營交流團」的內蒙牧民們前往花蓮港口部落,拜訪這個對山、海都很了解的民族,聽Lafay分享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創新。

浩畢斯嘎拉圖(右二)和Lafay(左一)交流。攝影:洪郁婷

愛土愛鄉實踐派 小島東岸發現熱情

Lafay向牧民介紹各種民俗植物的功能和用法,表示除了闢建梯田生產糧食,阿美族人可以在海洋和山林找到所有生活所需,生活環境裡幾乎隨處能找到食物。牧民們笑說,阿美族是餓不死的民族。

母系社會的阿美族,由女子統籌家中事務,財產由女子繼承,孩子從母姓,結婚時男子要入贅女家;部落的公共事務,從環境清潔到部落政策則由男子負責。但從日治時代以來,傳統文化不斷消逝,Lafay結婚時嫁進男方家,有了從父姓的漢語名字。

為了復興傳統文化,Lafay和幾個朋友開始復耕荒廢多年的海岸梯田,並將產出的稻米命名為「海稻米」。同時也在部落推行有機農業,經常與倆佰甲創辦人楊文全交流友善農業經驗。

Lafay說,物以類聚,她和楊文全都對土地有一份無法澆熄的狂熱。

插手公共事務 只為尋一個傳統

牧民(呼格極勒圖)試吃降火氣的青草。攝影:洪郁婷

Lafay的父親對保留部落文化不遺餘力,她幫忙父親一起保留阿美族的傳統歌謠,延續部落文化。幾年前Lafay父親過世,保護部落文化的擔子因此落到了Lafay身上,肩負起記錄與保存傳統文化,同時積極復興傳統農業的任務。

多年前,港口部落的豐年祭曾被政府列為重要文化資產,如今,很多儀式被省略、遺忘,祭典的氣氛也不比從前熱鬧,文化正在消失。Lafay感到非常焦急,為了保留傳統文化的一線生機,Lafay和幾位理念相投的部落成員合作,紀錄完整的豐年祭儀,讓後人有跡可循。Lafay認為文化消失的問題在教育,目前為止沒有一所學校,有系統的教育的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身為女人跨進部落公共事務領域,Lafay在部落受到許多誹議。她的家人也因此受到其他族人的排擠和言語攻擊,幸好她的家人始終給她最大的支持。說到這裡Lafay忍不住眼眶泛紅。

爭取認同大不易 內蒙牧民很有感

來自內蒙錫林郭勒盟東烏旗的浩畢斯嘎拉圖,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困境,他表示很能理解Lafay的心情。

牧民合唱草原的歌。攝影:洪郁婷

浩畢斯嘎拉圖的合作社是唯一政府許可,能自行生產種羊的合作社。相較一般肉羊,種羊的經濟價值高了好幾倍,相當具有發展價值。大約在10年前,浩畢斯嘎拉圖開始選育種羊。挑選種羊得挨家挨戶的拜訪,而且要趕在農戶賣出品種優良的羔羊前購進,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

那時候浩畢斯嘎拉圖四處拜訪政府單位尋求幫助,卻都得不到回音。最後動用了所有的親朋好友,想盡辦法湊到足夠的金額,才度過這次難關。

浩畢斯嘎拉圖對種羊選育的堅持,也面臨「嘎查」(註:類似「村里」)的不理解或眼紅,言語奚落、羞辱也隨之而來。政府不支援,族人不理解,浩畢斯嘎拉圖嚐遍人情冷暖,最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堅持下去。

接下來幾年,選育種羊的工作逐漸做出成績,浩畢斯嘎拉圖的合作社也獲得了自治區頒發的種羊生產許可證,2010年終於得到中國國家農業部授予《肉羊標準化生產基地》的認可。

蒙古牧民們相當感動於Lafay保存部落文化的努力,亦相當共鳴。浩畢斯嘎拉圖以自己的經驗鼓勵Lafay,繼續堅持守護傳統的道路,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正如Lafay開頭所說「物以類聚」,為環境努力守護傳統的人總會相聚,互相鼓勵、互相幫助。

Lafay帶牧民參觀部落裡的有機番茄園。攝影:洪郁婷

※想聽更多與蒙古牧民交流的故事嗎?請來參加2014兩岸永續環境經營交流分享會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