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東縱谷的「東華有機專區」,因鄰近東華大學而得名。西有鯉魚山作天然屏障調節氣候,東有椰子林隔絕花東鐵路,北引木瓜溪純淨水源灌溉。在小農多年來的堅持下,與市區相距不遠的東華有機專區,已是花蓮有機蔬果的大宗產地。
老農轉型有機 十年耕耘終有收穫
東華有機專區,腹地橫跨志學與平和兩村,面積約70多頃,目前有8位農民與慈濟基金會在此耕作。班長陳文富表示,這裡早期是台糖的甘蔗產區,民國90年因製糖原料改用進口貨,蔗田便停產,台糖將土地釋出開放承租,吸引農民進駐。
務農已有40餘載的老農民陳文富,轉型有機卻是近十幾年的事。他所經營的「明淳有機農場」,出產超過40種蔬果,不同季節有不同作物收成。早先農場是以慣行農法施作,後來他透過廣播,得知一位醫師因食用有機蔬果,身體機能獲得改善的實例,讓他開始投入有機栽植。
陳文富透露,轉型有機讓他嘗過不少苦頭,雖然此地尚好,但以北土地多有石礫,費了好大功夫才整頓好。此外,不只得到處學習有機新知與技術,堅持不噴灑農藥、除草劑,也讓他時常忙得人仰馬翻。但他指出,歷經12年的辛勤耕耘,總算看見生態平衡,不單是天時地利,當人也和了,大地便得恢復生息。
農友、消費者、生態三贏局面
專區裡有一座當地人稱「伍佰戶」的志學新村社區,附近也有一座「伍佰戶有機農場」,他們可是最早來開墾的。13年前仍用慣行耕作,農場負責人林珮汝說,經營第3年,開始觀察到一名從台東來工作的年輕人,多次在噴灑農藥後疑似中毒而嘔吐不止。林珮汝看在眼裡,心裡則十分擔憂。
為保護農民與消費者的健康,也為降低對土地的損傷,後經友人建議,林珮汝把農場正式轉型有機。她說:「因為農民是最直接與土地有連結的人,我們的選擇對環境影響深遠。」
占地12頃的伍佰戶農場作物多元,舉凡根莖瓜果葉菜,樣樣都產,但紛繁中卻見巧思。他們把取之於大地的,有效回歸大地,於是設置堆肥場,以C級農產品作為肥料。
另有一地雜草叢生,卻見不少芭樂、鳳梨生長其間,林珮汝指出,此即「草生栽培法」,定期除草外,便任其自由生長,如此可為土壤保濕、保溫,又可為作物防曬。另她說,每一植物氣味不同、蟲害不同,當他們釋放的芬多精混合,病蟲害便降低;此外,各作物的根系可各取所需的養分,在共生關係裡得以成長茁壯。
林珮汝表示,農場起初產量常不過半,但經過多年付出,不僅各種作物收益穩定,甚至消失許久的田雞、野兔、環頸雉都回來了。
堅持有機優先 爭取留下土地
6年多前,台糖曾一度打算回收土地以造林,當時伍佰戶與同為「開墾先鋒」的志學有機農場,輪流遠赴西部,代表此地所有農民參與會議,爭取保留土地。曾有長官問林珮汝:「若沒有成功,妳還會做有機嗎?」她坦誠不會,「再沒有比這裡更適合做有機的地了。」幸賴各級農政長官的協助,歷經4年,農業政策明定此地為「有機優先區」,東華有機專區至此才成型。
東華有機專區現由花蓮縣農會主管,陳文富身為班長,則作為窗口向農民宣導政令。他指出,農民們知識及技術的導師,則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他們開辦的「農民學院」常為農民補充新知,也提供平台給農民彼此觀摩與交流。只要這群有機小農們繼續辛勤耕耘,東華有機專區將生生不息,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