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經濟】內在充實就不怕開放 福利政策撐出北歐經濟實力(三) | 環境資訊中心
綠經濟

【綠經濟】內在充實就不怕開放 福利政策撐出北歐經濟實力(三)

2015年01月21日
作者: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如果讀者還記得〈綠經濟〉專欄的前幾篇文章,無論是經濟史專家賴建誠教授劉瑞華教授,或是專研台灣區域經濟發展的徐進鈺教授,和福利政策專業研究學者呂建德教授皆異口同聲的表示,島國先天的宿命就是得跟隨全球脈絡舞動,對世界開放是必須也是必然。

高雄港是台灣重要的貿易港口。島國的宿命就是要跟隨著全球脈動。圖片來源:KinghaChou

雖然幾位老師都知道,這樣的答案在現實環境氛圍下並不是個「政治正確」的回答,但也都勇敢的說出他們專業的肺腑之言。「台灣要如何面對服貿簽約?」呂建德冷靜的分析道:「台灣是個小國,全球化為我們唯一的出路。但是,目前談到全球化時只聽到單向的往外衝刺或是對外防禦,並沒有整體且全面的看到開放應有的內在準備,以及面對衝擊時的回應辦法。北歐經驗告訴我們擴充社會保障體系,是面對全球化衝擊的防護墊。」

北歐的福利政策體系,是以優質的服務給付作為福利內容,而不是補償性的、次數有限的現金給付。服務的提供者是政府,以達到品質和公平性的管控,在此前提之下,提供福利反而能夠整體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且同時增進經濟發展。

如大家所知,北歐國家福利雖好,但是國民的稅賦負擔也高。國家以高稅率平衡國民取得公平福利的機會,也就是集中資源做有效的運用。倘若收入在金字塔頂端的國民選擇更優越的私人服務,而非公家提供的服務,也還是必須繳交高稅,等於是負擔了所得較低者的福利服務。

回顧台灣的狀況頗令人憂心,依台灣目前的平均12%稅率,根本不可能支持類似像北歐一樣的福利服務。尤其是,當台灣老年人口占比已經來到11%,社會愈來愈高齡化的狀況,日後的高齡者負擔將會越來越沉重,若是沒有及早準備的完善福利,將會是嚴重的社會國家問題。

雖然台灣也可以選擇向英美的作法,將國民福利視為「白吃的午餐」,由國民自己想辦法照顧自己。但如此一來,我們也可預見不久的未來,台灣社會將會愈來愈不平等,貧富階級的差距也將擴大。當國民彼此的福利差別太大,容易引發廣大的紛爭,對於國家的團結是不利的。

最後,呂建德做了總結:

  1. 開放確實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2. 國家的競爭力與社會公平並不相悖,經濟成長與社會公平可以兼顧;
  3. 高生產力才能創造更好的國民福利。包含婦女和中高齡者的社會參與,都能夠增加國民生產力,也可以同時創造優質內容的就業率;
  4. 生產力、國家競爭力和社會福利三者互動相連,必須建立一套完整運作系統。並且,應該以國家規格看待,而不能視為單一局部問題。

呂建德對於北歐福利政策的見解深入且廣泛,透過呂建德的研究,我們認識單次給付之外更為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更了解到,原來國民福利本身也是經濟動力的貢獻者。北歐福利政策,確實值得台灣從政者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