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經濟】獨立記者:收買政府行不通 企業自保靠社會責任 | 環境資訊中心
綠經濟

【綠經濟】獨立記者:收買政府行不通 企業自保靠社會責任

2015年03月11日
口述:朱淑娟;紀錄整理: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曾受工業廢水重度汙染的霄裡溪。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在聯合報當了11年的記者,2009年起離開主流媒體成為獨立記者的朱淑娟,報導環境相關議題已超過14年,關注範圍包含水資源、土地政策、產業汙染、相關法案等。

不管是哪方面的議題,朱淑娟皆會深入核心,關係周邊,務求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並做深入的研究及探討,再將最貼近真實的面向化成文字,讓環境議題持續在社會受到關注。

利益之下 被犧牲的環境和勞工成本

談到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朱淑娟提到,理想的情況是由政府訂定符合環境永續、人民利益和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而企業只需依法令規定做事就能獲得營運的保障。

但實際狀況卻混淆了以上的論理程序,很多企業會遊說政府,或遊說立法單位來改變政策,為達到企業本身最大利益,不惜以環境成本和勞工成本做為代價。

網路連結發達的現在,公民意識逐漸崛起,愈來愈多民眾開始關注公眾議題,帶給政府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成為政黨更替的重要原因。

誠實面對大眾 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應該要明瞭,政府會改變,執政者會輪替,政策很可能會跟著不同的主政者而更動,所以企業已經無法躲在政府背後做事,需要誠實且直接面對社會及民眾的期待,才能夠長期永續的營運。

過去企業會覺得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額外的付出,但其實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有自我保護的效用。

提升回收技術 節省成本達成獲利

曾受工業廢水重度汙染的霄裡溪。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

朱淑娟舉一家位在桃園龍潭鄉霄裡溪旁的工廠為例,該工廠每天都會使用及排放好幾萬噸的廢水流入河川中,幾年後發現河川嚴重汙染,附近的居民健康出了問題,已無法成為飲用水源。在環境和民眾所衍生的壓力下,該工廠決定投入資金及技術回收工業廢水,在廠內處理再利用。廢水經回收再利用後,每天的用水量從2萬噸減為4,700噸,省下鉅額的水費,也贏得外界的美名。

這件工廠處理工業廢水的案例告訴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投資,除了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之外,也能夠提升營運績效,達到節水省錢贏得民心的效果。照顧環境的投資,潛含著綠能產業的開發商機,讓企業能兼顧環境及產業的永續發展,並達到獲利的目的。

永續競爭力 企業社會責任

獨立記者朱淑娟還提到,企業若要有所成長或保障,必須在環境永續及人民福祉上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不只是達到政府目前訂定的標準就好。過去企業的投資都是以如何增進產業的利潤為出發點,現在必須考慮得層面更多,社會企業責任已從過去將環境成本視為「額外付出」逐漸走向「必要付出」,成為永續競爭的一部分。如何迎接新的價值,是企業現在就需要開始學習及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