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空污之戰 虎爸虎媽抗議台商春源鋼鐵廠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上海空污之戰 虎爸虎媽抗議台商春源鋼鐵廠

中國環境調查系列報導之三

2015年06月18日
本報2015年6月18日上海浦東訊,特約記者林吉洋報導

虎媽是當代中國流行的一種母親形象,代表著精明持家、幹練的職場女性,同時養子有方、重視教育望子成龍,作為一個成功強勢的母親、代表中國當代中產階級女性的代表形象。

2012年年中,年輕充滿活力的可樂媽帶著不到兩歲的兒子,跟老公一起搬進了上海浦東新區市郊唐鎮、春源路旁的一個小區。2012年正是房價飆漲的年頭,90平米的新屋首付(頭期款)加上貸款一共200萬元的購屋費用,耗費這對年輕夫婦大半的存款。

但是可樂媽盼的是,早日在上海買下房子,下一步等著落戶口,未來孩子的戶口、就學就更順利。

然而搬進新房後不久的夜裡,吹起上海慣常的東南風,屋裡就充斥著一股怪味,具體說不上來是什麼東西,有點像是臭雞蛋、又像是煞車皮的味道。

春源鋼鐵經常在半夜排放廢氣,可樂媽在清晨時分拍攝廠區惡臭瀰漫的空氣。圖片來源:可樂媽

可樂媽跟先生商量之後,開始跟左鄰右舍探聽這個味道的來源。這才發現出大事了,這股味道已經好幾年了,只是久而久之,大家習慣把窗戶緊閉、家裡面多買幾台空氣濾淨器。

然而還有些不滿的業主並不放棄,他們在QQ上成立群組,一共有400 多位鄰近小區業主加入,群組上討論有關污染臭氣的問題,居民探查、討論結果,兇手一致指向鄰近的「春源鋼鐵廠」。

春源鋼鐵廠進駐與浦東開發

19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風從中國南方吹起,此時上海浦東新區仍遍地是農田,原本唐鎮的鎮政府辦起村鎮集體企業──唐鎮鋼鐵面對集體企業面對市場經濟的包袱決定放手一搏,透過招商引資迎來外資公司──台灣的春源鋼鐵公司。

1993年由台方持股80%,唐鎮鎮府持股20%,新的上海春源鋼鐵廠成立。外資企業進駐成為當年唐鎮的喜事,為了表達對於台商投資的感謝,唐鎮鎮府決定把工廠旁的道路命名為春源路。

時光荏苒,2015年的上海浦東從製造業重鎮,早已轉變為上海新興的工商業核心區。沿海省份經濟產生巨大的轉變,從熱切招商引資設廠招工的出口製造業急速發展,然後向更高端的精密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發展。

這時的浦東走在經濟發展前緣,開始發展精密工業或者更直接的轉為土地開發經濟,政策主導遷移廠房以便騰出空間興建樓房,土地開發經濟成為地方政府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浦東市郊不斷的興建高級的住宅區,以便容納浦東區各種金融、精密工業園區的中產階級移入。

此時,台資與鎮政府合資的春源鋼鐵存在於浦東,座落在唐鎮的新開發地段,緊鄰週邊小區人口稠密區,距離地鐵口僅有5分鐘路程。春源與居民的矛盾也日益升高,居民開始尋求各種管道向政府單位及媒體公開投訴 :

「……我們是居住在浦東新區唐鎮新市鎮的居民。在唐鎮居民區中心有家小型鋼鐵公司春源鋼鐵廠,設備落後污染嚴重,每天晚上排放電爐熔化廢鋼時產生的生產性廢氣,無任何廢氣處理設備。這種廢氣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氫、烴等有毒廢氣和污染粉塵等,隨風擴散到附近居民家中,這種毒氣氣刺鼻難聞,附近居民經常出現頭昏腦脹,咽喉不適,呼氣道,過敏等各種疾病,家中小孩更是自入住以後連續咳嗽不止,給群眾帶來極大的身體危害。我們成千上萬次向環保部門及各級政府投訴,但都無任何進展,鋼廠依然繼續生產,毒氣依然天天排放,老百姓依然在遭受著毒氣的折磨!

當地政府受理投訴單位的回覆是:

「經現場檢查,被投訴單位為上海春源鋼鐵有限公司,地址位於唐陸路3030號,該公司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鎮辦老廠,1993年與台方合資成立,主要生產箱角件,白天塑模,晚上熔煉澆鑄。當地鎮政府根據產業結構調整計畫對該企業實施動遷,目前已完成廠區整體評估,正在談判階段。2013年9月22日浦東新區環境監測站對該公司廢氣進行信訪監測,結果顯示達標。支隊要求企業加強日常管理,在搬遷前確保廢氣達標排放,同時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動遷工作,加快動遷進度,在原有產能基礎上減少生產規模,減少生產時間。經向當地人民政府協調,表示將加大動遷力度,儘快完成動遷工作。反映人表示理解。」

然而,這個看似合理的答覆並未能解釋,這個污染事件中,何以政府單位、春源公司、以及當地小區居民三方的膠著,已經長達近5年之久。

居民向政府申訴截圖。圖片來源:王

新興中產階級的環保抗爭

張先生是從早期就開始參與維權行動的居民,孩子今年10歲了。張家夫婦倆搬進唐鎮10年,對抗這股瀰漫的惡臭味,回想起來彷彿一場惡夢。

一開始他也是不停的打環保申訴電話,透過市長信箱、各種反映、上訪渠道申訴,然後得到環保局的回覆:該廠生產與排放達標,除此之外,政府仍然沒有任何作為。

張先生形容,很多人一開始也是很氣憤,但是後來慢慢意志消沈後就會放棄,那是一種「思想自我檢查」的習慣,會把整個關係合理化,然後說服自己,無視於家庭跟小孩的慢性傷害。他認為這是他在整個維權過程當中所看到最可怕的一件事情。

在那種心力交瘁的情形下,慢慢的一些不願意放棄的人才從網路上聚集在一起。在網路上串連、討論,連署各種請願書持續的向政府反映,設立微博帳號「浦東唐鎮空氣維權」持續向外界發聲,也曾讓孩子貼上紙條在街道路上散步,基本上,唐鎮維權居民仍以溫和理性的手段表達訴求。

基本上本地的居民多數在鄰近科技園、工業園上班,中產階級的性格讓他們不至於形成一種衝突性的自我節制。然而,有幾次居民實在氣憤不過,幾次在廠區門口理論、拉起橫條,險些與廠區保安發生衝突。

可樂媽則說自己是晚期才搬到唐鎮,第一次自身碰到這種事件,真的是莫可奈何,在各種行動過程,不同的建議讓他們時而浮起一線希望,時而無助消沉,感到非常的迷茫。

某天夜裡可樂媽實在被惡臭逼得激憤難耐,索性膽大起來,穿著睡衣衝到春源門口,要求民警陪同進入蒐證,那一次可樂媽終於看到春源的工序,並且拍照留下證據 。她曾帶著照片去請教專家,專家研判認為春源鋼鐵大量使用未分類的廢鐵,並在沒有煙囪及廢氣回收情形下,以低階技術鎔鑄這種混合油漆、塑料與雜質,是導致惡臭的原因。

春園鋼鐵廠廠房俯瞰圖,無可見煙囪。圖片來源:可樂媽
春源鋼鐵廠的排汙口直通小河,唐鎮居民常態性監察春源鋼鐵排汙情形。圖片來原:可樂媽
 

情況在2014 年年初開始轉變,環保組織開始介入這個個案。透過環保組織的專業協助,居民開始自發性的檢測監督、蒐集證據並且上網發布,也透過各種合法管道向政府申請信息公開,必要時改以訴訟手段干預,再再督促政府必須採取作為。

可樂媽認為,環保組織的參與不僅僅只是專業的諮詢協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紓解個人內在的焦慮困惑。讓這些環境污染問題的受害者不再感到孤獨無助能夠建設性的採取行動,並且也將類似的受害者經驗彼此分享。

矛盾:拆遷補償款

張先生認為,春源鋼鐵廠搬遷的關鍵問題是「拆遷補償款」。1993年台資企業進駐,20年發展經過,浦東的地產價格不可同日而語。當地政府本身既是春源的股東,卻又主導地產開發,春源一方認為理當應提出適當的條件補償;然而政府一方卻認為,工業區搬遷給予法定補償,更好的條件則無法承諾。雙方的條件談不攏,從07開始談判至今仍未有結果,已經8年過去。

可樂媽提到,居民透過台灣總公司的財報判斷,上海的春源鋼鐵廠根本營收不高,他們認為春源鋼鐵圖的就是「眼下這塊地皮」的價值。

可樂媽認為台商根本無意改善排放廢棄設備,持續性的惡意排污行為,利用居民對惡臭的不滿與維權行動,無形中增加當地政府的壓力。而政府始終回應春源公司「排放達標」、卻從不試圖解決惡臭根源,言詞矛盾更是讓居民憤愾失望。

張先生認為,台資企業跟政府談判久久無法達成共識,雙方都以居民維權不滿,作為博奕的籌碼。自此,他們更希望透過台灣的媒體找到對台灣總公司的施壓管道。

2014年年底透過渠道小區居民聯繫上正在上海採訪霧霾問題的台灣《遠見雜誌》記者,記者也到現場與居民採訪,並親身體驗那股神秘的惡臭。2015年初由於雜誌的報導,震動了台灣的春源鋼鐵總公司,於是總公司派專人前來跟居民洽談。

終於在2015年的年初,春源總公司跟地方政府簽署拆遷補償協定,並開始進入停產。可樂媽從未想過能夠得到這樣的順利圓滿的結局,她猜想春源總公司是一家公開發行證券的上市公司,如果公司的醜聞影響到其他部門運作,屆時就算取得上海工廠的土地利益,恐怕也是得不償失。

大人可以湊合、小孩不能湊合

可樂媽說,希望他們這個個案的經驗可以給予一些仍然處在迷茫的人一些鼓勵,因為那種過程「宛如在迷霧的大海中航行,根本無從判別方向」。很多人因為看不到底,於是半途而廢。在請願過程中,有些居民怕惹事,甚至還會給予冷淡負面的回應。

可樂媽認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她認為孩子是無辜的,不能送孩子出國受教育,至少也要盡力給予孩子乾淨的空氣、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這是最最基本的權利」,她強調「大人可以湊合、小孩不能湊合」。可樂媽認為這是居民共同的心情,所有的家長都有這種「母雞保護小雞」的本能。

訪談結束前,我們聊了一下小區現在發展的公益活動,除了家長共同給孩子的讀書會之外,她還希望繼續研究有關飲食安全的問題。畢竟,透過這次污染抗爭之後,她慢慢發現中國的環境污染風險實在太大,除了空氣也會通過食物影響人體健康,如果自家陽台種不了,她也希望找一些乾淨的蔬果來源給孩子吃。

在中國這種望子成龍的教育觀念與心理期待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縮影,從某些角度來看台灣角度來看有些過於「急進、功利」。然而在春源鋼鐵廠的抗爭中,我特別感受到根植於在中產階級家庭的教養觀,或許也是這種保護孩子的「虎爸、虎媽」心態,才能讓抗爭得以堅持下去。

寫給上海是環保局的情書。圖片來源:上海塘鎮環境觀察家微博

※ 中國近年追求經濟發展,忽視環境成本,吸引商人赴中壓榨環境謀取利潤,台商亦未缺席。一味追求高利忽視環境和安全的後果,比方說2014年崑山工廠爆炸案、2015漳州PX廠爆炸案,都是悲傷的事件,也都是台商投資項目。兩岸互動對環境的影響究竟多深,林吉洋前往中國進行獨立調查,將為讀者帶來一系列台商在中國的環境表現、中國草根環保行動以及中國農村社造案例的相關報導。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