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珊瑚礁體檢 綠島列國際優良等級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台珊瑚礁體檢 綠島列國際優良等級

2015年06月22日
本報2015年6月22日台東訊,林育朱報導

2015年綠島珊瑚礁體檢於6/19-20端午連假舉行,由12名潛水志工為當地珊瑚礁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依照國際標準,除了兩條穿越線活珊瑚礁覆蓋率屬「一般」等級,其他穿越線覆蓋率均為「優良」或「特優」等級。

海龜(蕭伊真提供)
志工在體檢過程中拍攝到的海龜。攝影:蕭伊真

珊瑚覆蓋率達一半以上

此次體檢適逢風平浪靜的好天氣,因此選定的調查點包含位於北邊和南邊的潛點分別為龜灣、石朗和柴口,而石朗和柴口海域為全年禁魚、僅能休閒遊憩的保護區。

結果顯示,三處的活珊瑚覆蓋率介於46.25-84.375%之間,除了石朗5米和柴口10米穿越線,其餘皆超過50%,依照國際標準,至少都是「優良」等級,而龜灣不論5米或10米穿越線覆蓋率都超過75%,屬於「特優」等級。而柴口10米穿越線雖未達「優良」標準,活珊瑚覆蓋率為46.25%,和去年相去不遠,而調查過程也依舊能發現黑皮海綿的蹤跡。

而指標性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數量部份,三處零星發現蝶魚、裸胸鯙、鸚哥魚和笛鯛,蝶魚族群密度最高的在龜灣10米處,平均100平方公尺有6.5隻,鸚哥魚數量最高在石朗5米,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有2.25隻,而也只有龜灣10米處紀錄到笛鯛,為2.25隻/每100平方公尺。

確實執法 保護區才能發揮效用

相當耐人尋味的是,柴口和石朗雖然是全年禁止捕撈的保護區,然而魚群數量卻不見得較為突出。一則是因為,體檢期間也適逢業者帶民眾前往浮潛,業者主動餵魚以吸引魚群圍繞在遊客身旁,因此只見遊客身旁圍繞許多魚兒,穿越線上卻不見魚類蹤跡,多少也影響到了調查結果。

另外,有媒體報導,今年4月柴口海域發生外地潛水人疑似夜潛打魚,雖然晚上燈光不佳,而在地人卻注意到他們的行徑進而通報海巡。最後海巡因為罪證不足,無法舉發,在綠島卻已經引起軒然大波。

雖然4月發生的疑似盜獵事件不見得與此次的調查結果直接相關,卻突顯出保護區的宣傳和執法還有努力空間,才不致讓人有心存僥倖的心態,也才能真正發揮保護區的效用。而當地人的主動通報,和後續主動前往海巡關心事件發展,顯見當地保育意識已逐漸抬頭,關注海洋資源永續使用。

而無脊椎動物的部份,多處穿越線上都有紀錄到硨磲貝和魔鬼海膽。而柴口10米處的族群密度最高,平均為1隻/每100平方公尺。

硨磲貝 清潔蝦
硨磲貝。攝影:徐巧玲 清潔蝦。攝影:徐巧玲。

以往綠島海域常見硨磲貝身影,然而在沒有管控的捕撈下,數量越來越少、個體越來越小。因此在2014年時台東縣政府將綠島週邊海域的硨磲貝列為保育對象,體長超過15公分才能捕撈,而龜灣、柴口和石朗區域則是不限體長、完全禁捕。

目前調查雖然還未見到許多硨磲貝個體,然而法令實施期間不長,禁捕令的效力或實施是否徹底,有待時間考驗。

關心珊瑚健康 在地業者同參與

多名志工參與綠島珊瑚礁體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調查結束後,志工也熱烈分享參與心得。志工黃素月表示,多年來自己常前往綠島潛水,相較此次和以前的潛水經驗,能見度不同以往,而珊瑚表面似乎也蒙上塵土。

藍莎潛水馬永正教練以自身長期觀察綠島海洋生態的經驗解釋,可能此次調查正逢這波潮水,水體裡較多浮游生物等,導致能見度下降,而海溫升高、營養鹽增加,也可能開始讓藻類增生,因而有些覆蓋到珊瑚表面。另外,也可能是近年來綠島陸域的綠地面積減少,一旦下雨,表土就較容易被沖刷入海,導致珊瑚蒙塵。

同樣是在地業者的邱教練首次參加珊瑚礁體檢,他表示抽樣調查的雖然只是大海中的一小小段,卻也是非常有意義。許多志工也是珊瑚礁體檢的新手,笑嘆體檢其實不太容易,但是也覺得調查過程非常有趣,明年一定要再來參與!

綠島珊瑚礁體檢為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共同辦理,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協辦,接下來也將陸續於澎湖南方四島、東北角、野柳和台東等多處進行。

2015年台灣珊瑚礁體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