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 歐學者:規劃治理應以百年為度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因應氣候變遷 歐學者:規劃治理應以百年為度

【台歐連線.氣候變遷下的海岸調適】系列報導4

2015年07月02日
本報2015年7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人工化、工業污染、海岸垃圾,台灣海岸出了什麼事?面對全球暖化,海岸將會承受哪些嚴峻的考驗?台灣該如何為未來海岸治理做準備?

29日,「面對氣候變局,自己的海岸自己救?」講座,邀請了歐洲海岸保護組織EUCC (Coastal & Marine Union)的專家Magdalena AK Muir與Robbert Misdorp,他們藉由荷蘭海岸治理的百年計畫,與台灣的聽眾分享歐洲在氣候變遷調適與治理的經驗。

海岸貢獻不可忽略  調適勢在必行

EUCC是創立於1989年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長期關注海洋及海岸的永續發展,並參與多國合作計畫。本次應邀來台的講者Robbert Misdorp是自然地理學家與海洋學家,實際參與荷蘭的海岸調適策略。他先說明,海岸調適策略在荷蘭的急迫性。

荷蘭是個低地之國,海岸地區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過去60年間,沿岸區域的人口大幅成長,低地人口不僅占全部人口的65%,更創造70%的GDP。

洪泛,是荷蘭長久必須面對的問題。Robbert Misdorp 說明荷蘭過去的治水策略是採用土墩與與圩田。後來使用風車排水,近期則以電動機械抽水,雖然在積水問題有顯著的改善,但地層下陷反而日益加劇,1000年間下沉5公尺。

地球暖化,海平線上升,氾濫頻率增加是另一個考驗。實際面臨地層下陷考驗的荷蘭人瞭解,海平面上升是無法逃避的必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經緩不濟急,如何增強應變與調適能力,更是當務之急。

藍色區塊為荷蘭沿海可能洪泛地區。圖片提供:Robbert Misdorp
藍色區塊為荷蘭沿海可能洪泛地區。圖片提供:Robbert Misdorp  
荷蘭地層下陷圖。圖片提供:Robbert Misdorp
藍色區塊為荷蘭沿海可能洪泛地區。圖片提供:Robbert Misdorp  

環境的百年思維  以2050年為查核點

1990年-2000年,荷蘭改變治水策略,提出「與自然共築」的構想,以沙地涵養海岸地區。河川地區則採用「還地於河」策略,為河川保留更多空間。

NGO也投入海岸治理,匯集海岸科學家、政策與決策制定者、區域規劃者、環保團體與居民共同討論,並傳播海岸與海洋管理知識。

同時期,荷蘭也展開21世紀三角洲計畫,為 2100年可能最糟的狀況——海平面上升 1.3 公尺,提前準備。除了通過三角洲法案,每年持續投入10億歐元在計畫與保育基金,以百年為期,進行長期調適計畫。

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李河清教授認為,長期的規畫對環境治理而言是必須的。無論是能源轉型、河岸改變或海岸消逝,都不可能一朝一夕突然發生。

她表示,如果希望世紀末2100年有所成果的話,2050年是個合適的查核點。無論是在水資源的規畫或溫室氣體排放的管理等,已經有許多國家都訂定2050年為階段性目標。

為未來計畫 培養青年人才

至於台灣該如何為未來的海岸治理做準備?Robbert Misdorp邀請台灣青年學者加入青年海岸專業者社群 (Youth Professionals Costal Community),本計畫將提供海岸調查研究的實地研究以及與外國專家知識與技術交流的機會。

李河清表示願做連絡人,鼓勵從事海洋海岸相關背景的研究者加入。從個人有興趣的海岸為開始,現在就為海岸調適做準備。

她認為跨領域的學習很重要,所以永續發展、海洋治理、水資源、污染等相關領域的學者也應加入共同思考這個世紀議題。本交流計畫的相關細節仍在研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