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基隆河域百年遺址 錫口巡守隊自辦工作假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護基隆河域百年遺址 錫口巡守隊自辦工作假期

2015年07月08日
本報2015年7月8日基隆訊,特約記者黃小玲報導

許多歷史及自然遺跡,往往在劃設後因缺乏維護管理而頹圮。擁有百年歷史的「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即面臨此危機。由一群社區大學成員組成的「我愛基隆河錫口巡守隊」,決定不只把巡邏河川當成最終目標,還要擴及範圍到周遭歷史遺跡的整理維護。

4日上午,一行人展開一整天的工作假期,以行動實際守護環境。錫口巡守隊表示,水源處必有人群聚集和產業發展,這深具百年歷史的遺跡不容忽視。巡守隊將持續透過工作假期,讓參與者親近大自然時並親身勞動時,得以感受先民拓墾的辛勤,結合起歷史人文、自然生態與觀光旅遊,延續此地獨一無二的文化。

百年礦工遺址   踏尋先民開採足跡

位於基隆暖暖區的暖東峽谷擁有自然美景,溪畔有頗具規模的先民石厝聚落遺址,以及暖暖地區最古老的荖寮坑礦場建物。清同治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煤礦,停止開採後無人居住,建築物逐漸崩壞。因靠近溪畔,草木、苔蘚叢生,無法想像曾有人跡。

錫口巡守隊長王勝欽指出,此地位於東勢溪,屬基隆河支流,富有文化遺址。河畔的產業與先民活動的痕跡豐富了基隆歷史,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即是其一,保留完整遺跡才能延伸出更多故事。

王勝欽解釋,荖寮坑是因採煤發展出的聚落。根據暖暖區公所的史料記載,位於排煙道下方的木板平台,有鐵釘釘出左右兩個圓形定位記號,應是兩部絞盤,透過鍋爐蒸氣運轉,絞動鋼索拉起煤礦,上方則佈有軌道運走煤礦;另一處遺址是三合院建築,研判為礦工居所,目前僅存部分石牆。

錫口巡守隊長王勝欽正提醒隊員工作該注意清除的地方。攝影:黃小玲
錫口巡守隊長王勝欽正提醒隊員工作該注意清除的地方。攝影:黃小玲

工作假期  建立長期在地關懷

建於斜坡上的排煙道,都以石磚鋪蓋而成,附近的草木由梁蔭民老師與王勝欽隊長沿途清除。攝影:黃小玲

梁蔭民表示,最初環保署將基隆河分段,成立多個巡守隊協助照顧,一旦發現工業污染就立即回報,此重任也須由熟悉當地環境的在地居民肩負。一旦有人排污就能迅速通報有關單位;若由外地人來擔任巡守任務,因不熟悉地理環境,當發現污染時,常常已錯失最佳處理時機,難以彌補。可惜的是部分巡守隊沒有長遠計畫,很難堅持發展下去。

梁蔭民帶領錫口巡守隊,一開始也依環保署想法巡視負責的河域(大直到南港松山)。一段時間後,發覺很多工廠隨時代改變而遷移消逝,基隆河已不太可能有工廠排污,當初找尋不法事件的目標已不復存。

所以他決定改變方向,讓錫口巡守隊以關心整條基隆河域為目的,擴大關注層面。

例如河流沿岸仍保有許多像荖寮坑這樣的遺跡,主管機關基隆市文化局於此設置步道和告示牌,逐漸吸引遊客、鳥友和登山客來此旅遊。唯恐草木叢生毀壞遺跡,巡守隊決定以工作假期的形式號召,定期辦理維護行動。

訂立目標和目的  分工合作恢復遺址容貌

在此次行動中,由於園區範圍廣,考量人數與時間,領隊的梁蔭民和王勝欽只選定兩處遺址,分別是礦廠辦公室和排煙道,集中人力完成此次目標。

曾帶領錫口巡守隊2次來訪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的梁蔭民表示,有的樹會攀在牆頭上,樹根慢慢撐開、瓦解牆的結構,當颱風一來,可能使牆坍塌。因此他們基於對環境擾動最小的前提下清除草木,以人力整理出遺址原有外觀。

梁蔭民說,初次來訪時完全不見任何建築外觀;但半年後來看,石牆外觀保存尚佳,古老遺址得見天日。

牆外佈滿藤蔓和青苔,牆內草木叢生。攝影:黃小玲 牆外佈滿藤蔓和青苔,牆內草木叢生,清除後連牆後的背景都清晰可見。攝影:黃小玲
上方排煙道未整理時,常被誤認為排水溝。攝影:黃小玲 下方排煙道整理後外觀。攝影:黃小玲

基隆市文化局勘查  建立政府、民間相互了解契機

基隆市文化局辦事員陳秀娟也特別到場勘查,她認為巡守隊的行動出發點很好,能號召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文化局也樂於和民間合作,延續生態、人文,執行有意義的事。

現場地上可見散落石磚,陳秀娟認為,從文化角度她不希望遺址被破壞,如果更動石磚,或許會失去原貌,可能也會遭遊客質疑。所以她也和與錫口巡守隊達成共識,不隨意移動石磚。

對此王勝欽表示,透過溝通可知道政府觀點,了解彼此的想法是否一致,進一步達成共識。雖然目標都是保存文化資產,但雙方意見不能落差過大,否則行動就毫無意義,過程或做法若不被官方允許,很可能受阻,相對也會澆熄隊員們的熱情。

梁蔭民則強調,舉辦工作假期是想延續巡守隊的行動,往後只要選定地方,可以維護的遺址還很多。而他也訓練巡守隊有能力講述水資源、水環境議題,再跨足文史面向,除了讓每位隊員深入了解河川水文的知識和歷史背景,也希望透過發展導覽解說,帶領更多人投入守護願景。像各地童軍團或企業要舉辦河川導覽,就開始主動找上錫口巡守隊,由此建立連結,慢慢與民眾產生交集,強化巡守隊持續經營下去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