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護古道:生態工作假期在旭海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手」護古道:生態工作假期在旭海

2015年07月22日
作者:吳儷嬅(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總幹事)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自屏東縣政府於2012年1月20日劃設以來,一直是國內保留區環境教育最熱門的地點,每日限額300名的名額在秋冬旺季時幾乎是申請秒殺。然而,在2011年2月屏東縣政府將該地區劃設為暫定保留區以前,「旭海—觀音鼻」一詞都還是鮮為人知。

阿塱壹古道。攝影:葉品妤

大家對於「阿朗壹古道」或是「瑯嶠卑南古道」一定不陌生,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即是「瑯嶠卑南古道」的一部分,是先人自屏東前往台東墾拓、移居的重要道路。然而,直到2006年公路總局計畫開發此段海岸線以貫通台26線道,環保及相關團體發起「守護阿朗壹古道」行動,這段海岸才被大眾所知悉,甚至很多民眾都前來此地,只為看它最後一眼。慶幸的是,在社會大眾、NGO組織與各界的幫助下該段古道在屏東端被保留下來。

保留區審議日現場。圖片來源: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生態工作假期守護古道

保護古道的過程中「工作假期」與「生態旅遊」的觀念與方法被帶入保留區週遭的部落,藉此促進在地社區的培力、小民經濟與生態保育。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藉由志工們在工作或學校放假的期間,參與社區的義務勞動工來服務社區,相對的也在社區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休閒放鬆;而「生態旅遊」(ecotourism)則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以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最終目標,這些理念都是當今社會的普世價值。

2011年8月至12月間,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旭海社區觀光產業組的協助下,共辦理了4場次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2場次的海岸淨灘工作假期與1場次的自然創作營。「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是為了修復古道因環境破碎、大量人為踩踏與雨水沖刷產生的破壞;而「海岸淨灘工作假期」則是針對古道旁海岸線在颱風季節後或人為遺留下的大量海漂垃圾進行撿拾、分類與監測的行動;而「自然創作營」則是以參與者的音樂、文學與美學專業長才,試圖為古道與海洋進行創作,留下感動的瞬間。

手作步道工作現場。圖片來源: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

工作假期都有個別的訴求與特色,其中最重要是透過工作假期創造的許多價值:

導入志工促進對話:

工作假期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讓居民有機會和外來志工交流與分享,志工們向居民傳達生態永續發展、志工服務、旅遊發展現狀等觀念;而社區居民則讓志工看見在地文化、特色與生活,藉由彼此雙向溝通,有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辨識部落自身存在的價值。

在地社區培力增能:

一般工作假期,會由當地居民擔任接待及解說的工作,此時培力與增能就顯得重要;因此東港溪協會協助旭海社區發展協會觀光產業組成立單一窗口,並辦理生態旅遊培力工作坊,導入生態旅遊、工作假期觀念與實作操作課程,同時認識部落、古道環境與海洋等資源,一步一步建立居民友善、關懷土地的旅遊觀念與能力。更重要的是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來一同面對與承擔問題,社區也固定進行觀光產業會議,以達到共事者的共識。

創造小民經濟(微經濟):

參與工作假期的志工,皆需負擔各人住宿、餐點、環境導覽解之費用。而為了舉辦工作假期所產生之工作需求,則由社區居民各自分工。於是社區觀光產業組形成民宿、餐飲、解說等組別,組員們輪流進行工作的分攤,從中創造在地經濟。

生態保育:

有別於過往社區接駁外來遊客參觀旭海草原,漸漸在有限資源下,居民陷入削價競爭、服務品質降低,遊客也慢慢流失的大眾觀光模式。社區為了推動工作假期、生態旅遊,就不能不面對部落資源需要好好保育與監測的課題,因此社區居民也要學習如何辨識部落人文、自然資源的獨特性、豐富性與其他部落的差異性,從中再次認識家鄉土地的美麗與特色,進一步的進行文化特色的發掘、自然資源的監測與有效管理,創造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工作假期號朝淨灘,共同守護古道。圖片來源: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

為促進保留區與周遭部落的共榮,工作假期與生態旅遊仍持續不斷的推動,且內化至保留區環境維護暨解說員培訓的必要性課程之中,今年3月保留區的步道維護即是由登山界名人伍玉龍老師帶領解說員們進行。4月的海岸淨灘也從保留區南端的旭海部落移至北端的南田部落,讓經驗拓展至更多的部落。

而生態旅遊與工作假期的推動,不單單只是依靠社區與志工的投入,還需要保留區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及在地牡丹鄉公所的參與,並非僅扮演提供資源角色,尚需聘請專家學者、NGO團體與週遭部落形成資源保育經營管理的共同夥伴,讓保留區與部落真正能永續發展,更期待未來有更多民眾加入台灣在地社區及環境守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