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讚為人間仙境的喀什米爾,也是印度教的聖地,每年7、8月總是吸引不少教徒前往朝聖。然而,近年來造訪的信眾與觀光客已逼近每日1萬人次,儼然是大型「進香團」進駐,嚴重汙染當地喜馬拉雅山生態。
阿瑪爾納特石窟前聚集的信眾。圖片來源:sandeepachetan.com(CC BY-NC-ND 2.0) |
朝聖路途滿布垃圾 信徒也覺噁心
海拔超過3800公尺,40公尺高的阿瑪爾納特石窟,藏著一根據說是濕婆神的化身。每年的7月和8月,約有50萬信眾為了對印度教最至高無上的神祇致敬,展開為期五天的朝聖之旅。
然而,原本應該是一條維護良好的整潔道路,如今卻佈滿了塑膠廢棄物和排泄物,汙染直達沿途彎流的支流小溪和主要河川。
「朝聖之旅的意義和沿途滿地的垃圾,在我的內心產生衝突。這是一趟精神旅程,但身邊所看到的景象卻讓我噁心。」一名信眾表示,如果往後幾年這種破壞環境的行為依舊存在,朝聖之旅將會因此畫下休止符。
訪客一天一萬人次 當局疲於應付
造訪神廟的不只是信眾和遊客,還包括環境專家,還有視這類情況為燙手山芋的政府衛生部門官員。根據官方數據,訪客數量已從1950年的4500人次暴增至2012年的65萬人次;遊客則從1950年的1萬5000人次暴增至2012年的200萬人次。
根據汙染防治委員會(PCB)官員最保守的估計,每天約有一萬人次造訪阿瑪爾納特石窟。
不過,缺乏後勤支援的現狀,替當地政府造成沉重負擔。為期60天的朝聖季,山區配有7000名維安人員、還有1500隻小型馬和為數不少的車夫,協助載運朝聖者及其行李。
此外,身兼牧羊河谷人民福利基金會(PPWO)主席的環境專家Riyaz Ahmed Lone表示,當地阿瑪爾納特神廟委員會(SASB)提供的垃圾處理設備和衛生設備,無法負荷成千上萬信徒的需求,導致有部分信眾必須在野外就地解決。
塑膠垃圾 排泄物汙染最嚴重
儘管當地查謨-克什米爾邦政府立法禁止使用聚乙烯(PE),信眾留下來的大多還是塑膠袋和塑膠瓶。
除了人類的塑膠垃圾和排泄物外,小型馬和驢等駝獸的排泄物,最後也會被沖進附近的小溪中,而這些小溪最終將匯集至利德(Lidder)和信德(Sindh)兩條主要河流。
一位不具名的PCB官員表示,至少需要設置六座以上功能齊備的汙水處理廠,才能處理數萬觀光客和朝聖團排放出的穢物。然而,目前當地只有二座運作不太順暢的處理廠,因此大部分的穢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流入大型河流流域,約有200萬喀什米爾居民日常使用的水源受到影響。
喀什米爾公共衛生工程部(PHE)部長Ghulam Mohammad Bhat說明,約有85%印度居民的飲用水源自山上匯流下的地表水。他接著強調,當地並沒有衛生管理機制,導致河川被野地排泄物和旅館的汙水處理系統所汙染。
進香期延長 生態專家強力反對
印度教阿瑪爾納特神廟委員會(Shree Amarnath Shrine Board,SASB)於2002年成立後,把原本30天的進香期延長至60天,前往朝聖的人數隨即翻倍成長。印度官方數據顯示,直到1990年末期之前,造訪人數從未超過10萬人次。
印度人權鬥士Gautam Navlakha強調,當時有生態專家對此延長政策表達強烈反彈。Navlakha建議應採納西藏脆弱地區和恆河發源地的嚴格人數限制,除了總人數10萬人上限外,每天也要限制3000人次進入。
但是,Navlakha的建議完全被忽視。從SASB網站上得知,今年每日平均入山人次超過3000人甚多,其中單單七月六日就高達2萬人次。
香客多了 森林少了 天災更頻繁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估計,每年有3億至3億3000萬人次造訪世界各主要宗教聖地。如何控管大量旅遊人潮,已成為全球宗教聖地的關注議題。
專家 Swami Agnivesh學者指出,每年成長的香客人數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許就是導致2014年9月侵襲喀什米爾的大水災,釀成600人死亡,180億盧比的經濟損失。
根據喀什米爾環境生態部2014災後評估報告,全國的生態退化現象(ecological degradation)是發生自然災害的主要因素。
報告指出,1992年為因應觀光基礎建設,喀什米爾森林覆蓋率因而減少了10%,並且該地的水域面積也從1911年的356平方公里降至2011年只有15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