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山崩背後 無處可去的城市建築廢料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深圳山崩背後 無處可去的城市建築廢料

2015年12月24日
作者:劉琴(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

城市化過程暴露出餘泥渣土無處可倒的困境,數以百計的貨車每天在深圳事發現場傾倒建築垃圾,導致災難。

廣東深圳12月20日發生嚴重山崩。圖片來源:擷取自蘋果日報

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餘泥渣土由於處理不慎,瞬間沖毀33棟民宅和廠房。12月20日11時40分,在沒有地震、暴雨等自然災害誘發的情況下,深圳一處渣土山突然發生大面積滑坡,截至21日失踪人數將近百人。專家鑑定後認為,事故原因是廢棄渣土堆得過多過高,且沒有防護措施。

這處渣土山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的恆泰裕工業園,兩年堆起的渣土山有20多層樓高。深圳毗鄰香港,屬於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城市。

國土資源部官方微博20日通報稱,初步查明深圳垮塌體為人工堆土,原有山體沒有滑動。人工堆土垮塌的地點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築垃圾,由於堆積量大、堆積坡度過陡,導致失穩垮塌。

據媒體報導,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家經現場勘測後稱,事故發生地點原是一個老採石場,後作為餘泥渣土受納場使用。雖然事故當天有一點降雨,但理論上並不足以誘發山體滑坡。初步判斷主要原因還是渣土堆得過高,且沒有防護措施。據估算,滑坡堆土量至少超過10萬立方米。

「餘泥渣土」是指建造和拆除各類建築物、道路、管網以及居民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渣土山」為當地政府2014年2月合法審批項目,使用期限至2015年2月21日,建設這個臨時受納場的目的是解決困擾深圳的餘泥渣土排放難題。與報建手續繁瑣、建設週期長的永久受納場相比,臨時受納場報建手續簡單,更易審批通過。

附近居民告訴記者,臨時受納場建成後,幾乎每天都有上百輛大卡車運來泥土,很多時候這些卡車甚至會通宵工作,進進出出和傾倒渣土作業時發出的巨大噪音,多次被居民投訴。這些渣土車每車次收費200多元,有專人收費。

《北京青年報》報導說,今年1月12日編制完成的相關環評報告曾指出該受納場存在崩塌滑坡隱患,有潛在的水土流失危害,「危及山體和邊坡的安全」,應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治理。

但這份環評報告並沒有引起重視。這次災害暴露出深圳在城市建設中面臨餘泥渣土無處可倒困境,忽視和不當處理又引發了災難的發生。

隨著日益增加的軌道交通建設、舊城改造,和遍布深圳的地產開發,深圳開挖的土方大大增加,產生的餘泥渣土已遠遠超過當地處理能力。

據報導,深圳市目前年產生建築廢棄物達3000萬立方米,相當於300個此次發生災害的渣土堆規模。2001年後,由於待建地逐步減少、低窪地帶基本填平,大型填海工程也基本完成並受到嚴格管制,深圳的餘泥渣土排放平衡在這一階段被打破,並進入了排放難階段。

跟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個一線城市相比,深圳面積最小,大量廢棄的土料越來越難找到合適的堆放地。據《深圳晚報》2014年10月報導,深圳當時已有12座受納場,但只能撐一年。市內尚有多條地鐵尚未建成,餘泥渣土排放難題將持續到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