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格塞塞獎】戰火下的博物館館長:馬樹迪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麥格塞塞獎】戰火下的博物館館長:馬樹迪

2015年12月29日
本報2015年12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陳致睿編譯;蔡麗伶審校

對66歲的馬樹迪(Omara Khan Masoudi)來說,阿富汗國立博物館不但是他第二個家,更是他用一生守護的地方。

U.S Embassy Kabul Afghanistan(CC BY-ND 2.0)

圖中為馬樹迪(Omara Khan Masoudi)。圖片來源:U.S Embassy Kabul Afghanistan(CC BY-ND 2.0)

完成艱鉅任務 有如印第安納‧瓊斯

在一個從聖戰游擊隊挑起內戰開始,至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塔利班掌權為止,歷經武裝衝突肆虐長達30年的國家,照顧博物館裡的手工藝收藏與藝術品責任何其重大。

麥格塞塞基金會的信託受託人董事會表示,選擇馬樹迪獲獎,是為了表揚其「勇氣、辛勞和領導風範,不但保護了阿富汗的文化遺產,亦重建對阿富汗未來至關重要的機構。」

馬樹迪受獎時說:「一但看過這些工藝品,你會對我們完全改觀。」「只要有這些美麗的無價之寶在,世人再也不會妄加評斷阿富汗的居民。」

他早期從事的工作,包含將知名大夏珍寶的2萬件古代金飾遷移至安全處,所作所為可比印第安那‧瓊斯這位虛擬英雄人物。而現在在他前面的艱鉅任務,是重建受損如廢墟般的博物館。

對他來說,這些證明阿富汗古代文明存在的吉光片羽是無價珍寶,就算是戰火也不能帶走阿富汗的一絲一毫。

非伊斯蘭文物 當權者為偶像崇拜

身為喀布爾大學畢業的歷史和地理學畢業生,馬樹迪在1978年加入了阿富汗國立博物館,並於1998年成為副館長。

擔任這份工作絕非易事,因為這讓他生涯大多數時間的生命和安全均受到威脅。他曾目睹博物館被轟炸和掠奪,他形容這樣的舉動為「對母國遺產的殘忍襲擊」。

在塔利班頒布授意摧毀非伊斯蘭文物的命令之下,西元六世紀建造的知名巴米揚石雕佛像慘遭轟炸,最終化為灰燼。塔利班的成員們甚至手拿鐵槌襲擊博物館,並搗毀他們認為是偶像崇拜的工藝品。

喀布爾街道下 秘密藏寶地點

數以百計的珍寶很快就煙消雲散。1990年代,存放在博物館的阿富汗文化和歷史遺產遭大批毀壞。但馬樹迪和他的團隊打算拯救其中的一些珍寶,包含雪藏近2萬件屬於阿富汗古大夏人的古代金飾。

他們將大夏人的黃金藏在位於喀布爾街道下的秘密金庫以及其他安全地點,這些地點只有馬樹迪和他的同事們知道。

即使要賣洋蔥持家 也要保存非伊斯蘭文物

馬樹迪奉獻了其大半生,只為保護世世代代殘存下來的阿富汗遺產。這位偉大的博物館守護者以愛和熱情完成任務,甚至放棄了大好機會。

當塔利班勢力到來並征服首都喀布爾,馬樹迪被迫放棄原本的工作,但待在喀布爾在路邊賣洋蔥和馬鈴薯養家。

但他始終把博物館放在心上。馬樹迪說:「阿富汗是個穆斯林國家,沒有人信奉神像。但在我們之前有著豐富的文化。我們曾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這些絕不能從我們的歷史裡消除。」

勿忘歷史 重返博物館

他說:「我們不能忘記母國數千年前的歷史。」

「這些珍寶是我們的驕傲,而且我們必須照顧並保護它們。」馬樹迪說他不斷告訴他的員工,他們所被託付的是一份莫大的使命。

他說:「我們接受了保全屬於我國和全人類的財產這一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必須去做,即便有時這近乎強人所難。」

當塔利班統治於2002年結束,馬樹迪和他的團隊終於可以獲得喘息並且自由活動。他回到國立博物館,並經哈米德·卡爾扎伊領導的新政府任命為館長。

古老收藏重見天日

馬樹迪接著面對重建受損如廢墟般的博物館此一艱鉅的任務。但他和他的同事設法讓這些他們曾隱存的古老收藏重見天日。

他們開始讓歷史古蹟物歸原處,並修復損壞的博物館。

他說:「那段日子也相當艱困,但在新政府的協助之下,我們才能做到。我們現在可以見到當時行動帶來的正面效益。」

馬樹迪的團隊也已交涉請求返還遭走私至國外的阿富汗文化珍寶。他也策畫海外展覽以籌措資金,並推動國際社會欣賞母國文化遺產。

唯有文史健在,方是國家生存之道

2004年,喀布爾博物館重新開張。儘管博物館的收藏所剩無幾,每年仍有近2萬5000名遊客到訪。

在喀布爾的博物館前,一段藏在石上的加密文字寫道:「唯有文化和歷史健在,才是國家生存之道。」

這就是馬樹迪甘願冒著生命危險讓阿富汗歷史文物免於傷害的原因。他說:「我看到它們為我國帶來團結的重要性。這將讓人民嚮往和平。」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