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級生熱血大海魂 專訪潛水客Spark、林祐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六、七年級生熱血大海魂 專訪潛水客Spark、林祐平

2016年06月14日
本報2016年6月14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上月12日正式公告,乃基隆市第一個保育區,亦為台灣新增第28處漁業資源保護區。8日世界海洋日特推出「望海巷三部曲」,介紹從市府到民間公民參與,共同催生促成保育區的各種努力。來到終結篇,而兩位熱血潛水客的行動,僅是集體自主力量之一二,每一分出力都重要。愛上海洋,不只盛夏,不限海洋日,成全自己的辦法,更多的故事等著去想像、實踐。

八斗子潮境公園,海裡一片熱鬧。圖片來源:林祐平。

八斗子潮境公園,海裡一片熱鬧。圖片來源:林祐平。

做貼紙、架網站 傳遞海洋保育訊息


海洋志工Spark。Spark提供

Spark七年級生,白天是上班族,其他時間則忘情投入護海的行列,來自台北,跟潛友夥伴交會在「秘密花園」。四、五年前先玩衝浪,近兩、三年才接觸潛水,「被浪捲著,或任海包圍,海上、水下的感受截然不同。」2013年學潛水,不免好奇問起教練,怎麼東北角魚兒好像不太多?對方回答,20、30年前可不是這番光景。

潛遍台灣各地,他開始關心相關議題,加入「揪潛水同學會」備受前輩熱心淨海的感召,參與清理廢網、移植珊瑚,且接手管理經營「抗議三海浬內海域不良漁民破壞生態拖網,發起抗議遊行之社團」(近15000名成員),聚焦環保新聞、串連相關連署,去年底還架設潛進台灣網站,寫文章、做貼紙、設計logo,不吝貢獻個人專長,「不乏厲害的潛水客,但比較缺乏資訊溝通能力。」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海洋,正確認識水下活動,「想做點有意義的事,讓世界變好。」

笑稱自己原本一個潛水孤兒,碰到志同道合的潛友像林祐平教練、活塞教練,大家為相似的價值觀、復甦台灣沿近海生態而奮鬥,不藏私、願分享,慢慢不感到孤單,「潛水市場小,提升保育觀念,海洋便獲得更多保護助力。」

望海巷海域生態豐富,Spark猶記得初次見面,遇上海蛞蝓、花枝、海扇、豆丁海馬、海蘋果等等,生物多樣性之高,5月公告保育區,懷抱著深深的期許。勸導期到7月底,岸巡、海巡、海科館等單位陸續進行宣導工作,為協助擴大傳達保育區的消息,他自掏腰包設計宣傳貼紙500份發送,選用防水材質,能讓潛水客、釣客貼在氣瓶、釣具上,簡單的靛藍芥末黃色系,圈住望海巷潮境保育區,提醒「禁網、禁釣、禁採捕」之保育精神,還得到科長蔡馥嚀加碼印製5000張。蔡馥嚀笑說,現在每個人碰到她都伸手要貼紙,公部門來做的話構圖總是僵硬,民間版的靈活吸睛多了。

Spark設計望海巷潮境保育區的宣傳貼紙。圖片來源:Spark。

Spark設計望海巷潮境保育區的宣傳貼紙。圖片來源:Spark。

廢棄漁網 全民、海洋生物公敵

至於三海浬全面禁網的訴求,本是社團去年成立的主要倡議,提供交流管道以減少漁民、居民、釣客、潛水客、保育人士之間可能造成的誤解。他提及日前新北市貢寮區卯澳灣獲選為栽培漁業示範區,然之前5月該區做魚苗放流,一堆魚苗卡在網子上面,漁網撿不完若不從源頭控制。又比如基隆市禁止多層(含二層)、瑞芳全面禁止、貢寮禁止多層(含二層)刺網漁具進入距岸三浬內作業,同一個海域跨不同轄區,單層或全面禁網,或越區違法之取締態度差異,無法統一規範難以執行保育,亟須藉全國性的立法來解決此棘手問題。

潛季來臨,遨遊之際Spark呼籲潛友共同正視廢網對所有生物的危害,譬如龍洞灣82.5K處一堆漁網,一下海就碰到;東北季風一刮不適合下水即開始目無法紀放網,三、四月垃圾累積最多,然後撿撿撿,海裡變乾淨,之後再反複惡性循環。另外,他也關注海委會、海洋保育署的籌組進度,網子在船上歸漁業署、在海裡則由環保署管,事權統一方得以有效治理海洋事務。

Spark所設計的三海浬禁網logo。圖片來源:Spark。

Spark所設計的三海浬禁網logo。圖片來源:Spark。

有保育區的日子 垃圾照撿 珊瑚照種 海照潛


海洋志工林祐平。林祐平提供

六年級生林祐平,快人快語,中午約訪,他甫從八斗子潛完水,「東北角很近,台北出發一個小時就在水裡了,也是獨鍾望海巷的原因。」潛水完全是他生活的重點,不是潛水就是教學,難以想像接觸潛水僅僅三年時間。

他坦言,因為學習過程不愉快,不服從潛水界隱形的門派規矩,被教練封殺劃入黑名單,選擇離開後卻又不服輸,2014年起自己的潛點自己奮力摸索,兩年700支氣瓶「保守安全」的練習,去年成為教練,並低調成立「揪潛水同學會」,最近社群才從私密改為公開,不定期交流潛水技術且免費帶潛,旨在推廣淨海的理念。

另一方面,更強調「資訊公開」,像跟Spark合作推出台灣潛點建置計畫,自述一開始什麼都不會,除按圖索驥也碰上願意分享的同好,因此學成後,尤其堅持經驗傳授,「自己學會了功夫,沒什麼意思,一起進步,才是成就感所在。」

清除幽靈漁網、撿垃圾、種珊瑚,同時積極精進知識,比如海科館的認識珊瑚與珊瑚復育體驗營,「東北角的珊瑚比南部少,但粉粉紅紅黃黃的很可愛。亦因教學增廣見聞,像本來以為種不同的珊瑚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沒想到有的珊瑚具競爭性,要同種的在一起。」

去年第一次種沒經驗,加上水泥比例沒調好,一種下去就散開;今年則種得很漂亮,海科館自2014年結合潛水志工舉辦望海巷海灣珊瑚移植復育活動,逐年技術進步,「畢竟研究人員不熟海域或不會潛水,水下的事交給我們,每天都可去拍照追蹤呢。」民間回報現場搭配海科館資源,彼此密接分工,為這片海的珊瑚礁生態添增生氣。。

八斗子潮境公園,珊瑚生態良好。圖片來源:林祐平。

八斗子潮境公園,珊瑚生態良好。圖片來源:林祐平。

啟動全面三海浬禁網的契機

而林祐平每次下海必回收漁網,後來碰到活塞教練,覺得靠人力拖到岸際太辛苦,便協調支援船舶,雙方不時支援合作,機動組成淨海大隊,時時出任務,保育區公告後,「最近下水,發現垃圾確實有變少,魚也有變多,令人感到振奮。」雖肯定公部門這次玩真的,然當兵時擔任過海巡人員,深知其不具裁罰權違規者往往不怕,執法落實為當務之急,以免威信掃地。

生生不息的海,不屬於任何人,對漁民、釣客、觀光客、社區居民而言,轉化保育區的適應過程或有一點點不舒服,一切需從教育觀念著手,他說。像2013年小琉球三海浬內海域禁止流刺網作業,如今生態復育有成,「你給大海機會,反之亦然。」建議望海巷日後可朝SUP、浮潛等休閒產業發展在地共榮。

之所以強烈呼籲三海浬內近海禁止使用流刺網,林祐平切身說明,去年6月在番仔澳海域發現一大張廢棄刺網幾百公尺長,掛滿魚屍猶如海底墳場,同行共八個人仍無法處理,幸好拍照存證另次解決,那次的親眼歷見PO文後,受到廣泛迴響還上了新聞版面,可惜後繼無力。

他憤慨道,離岸才200、300公尺竟公然放網,沿近海漁獲不多,漁民不會往內捕撈,誰在放網?岸邊設置2012年新北市瑞芳區及貢寮區距岸三浬內限制刺網漁具的公告毫無作用,過了一年近日再去檢查依舊有新網,違法網具已檢舉多次或投書,誰在擺爛?取締實在要加強。林祐平表示,望海巷保育區的劃設,再次使該議題浮上檯面,形成輿論壓力,藉此機會完成全面禁網立法,正是關鍵時刻,「三海浬禁網乃終極目標,絕對不是要和漁民做對,一起推動才有機會;追求永續的海洋資源,環境好了,生物繁榮,大家互利。」

昨(13日)潛水同好下海清除漁網。圖片來源:林祐平。

13日潛水同好下海清除漁網。圖片來源:林祐平。

海底下的真相,廢棄漁網覆蓋珊瑚礁,怵目驚心。圖片來源:林祐平。

海底下的真相,廢棄漁網覆蓋珊瑚礁,怵目驚心。圖片來源:林祐平。

望海巷三部曲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