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安樂將上路 《十二夜》導演:源頭不解決,流浪動物處境更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零安樂將上路 《十二夜》導演:源頭不解決,流浪動物處境更糟

2016年06月20日
本報2016年6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2014年紀錄片電影《十二夜》揭露了流浪狗在公立收容所內的處境,改變民眾對流浪動物的態度,甚至促成2015年立法修訂《動物保護法》,廢除公立收容所對收容動物進行安樂死的「十二夜條款」,並定於二年後,也就是2017年2月實施。

不過動保團體卻發現,動保法的修訂讓收容所不再大量撲殺,但是相關配套措施缺乏下,街頭棄養以及被捕入收容所的流浪動物並未減少,反而將壓力轉嫁到基層工作人員和所內動物的收容品質上,此外更引發流浪動物和野生動物保育間的衝突。

《十二夜》導演Raye 17日在高雄市動保處舉辦的講座中表示,政府雖然訂定零安樂政策,但相關資源卻沒有到位,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未解決,最後受苦的還是這些被棄養的狗貓,還有第一線工作人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是支持要進行人道處理的。」

十二夜導演Raye希望人們好好思考為何自己需要養寵物。攝影:李育琴

十二夜導演Raye希望人們好好思考為何自己需要養寵物。攝影:李育琴

公立收容所高認養率的真相

過去公立收容所用「十二夜條款」來控制所內的收容數量,也就是公告12天後未被領養的收容動物將進行安樂死,在電影《十二夜》中,即可見每週四獸醫開始勾選安樂死名單,生病或較具攻擊性的狗會優先進行人道處理。

長期關注動保議題的Raye說,在電影受到注目後,大家才了解到這些動物在收容所內的處境。「不要棄養」、「用領養代替購買」等觀念漸漸被接受,民眾對街頭流浪動物也展現更多的容忍,而政府還因此訂定了零安樂死的法令。只是零安樂對於流浪動物問題究竟能有多少改變?或者更糟?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2015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收容總數為7萬9251隻,總認養數有5萬5694隻,認養率達到70.28%,而人道處理率占13.74%,此外,所內死亡率達10.9%。過去的統計數字並沒有「所內死亡」,Raye指出,在各地方政府相繼推出零安樂政策後,為了說明有些動物是在所內收容時生病或受傷致死,這種情形就被歸於「所內死亡」。

不過從近二年的統計數字中可發現,除了公立收容所認養數量較往年大幅提升外,已經實施零安樂政策的地方政府,如台南市和高雄市,人道處理數量為0,然而零安樂可能代表所內動物收容數量必須增加,在資源不足、收容空間品質低落下,動物在所內生病死亡的機率就會變高。相較之下,採人道處理控制收容數量的縣市,如屏東縣,動物的收容品質較好,所內死亡率也就較低。

2015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收容處理統計數據。資料來源:農委會

2015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收容處理統計數據。資料來源:農委會

然而看似合理的數字背後卻藏著隱憂。公立收容所暴增的認養數量,真的是民眾動保意識提升,一隻隻認養出去的嗎?今年4月,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將大量流浪狗送往台南的私人收容所時,造成47隻狗熱衰竭死在貨車內的意外,揭發了公立收容所因所內空間不足,而將大量犬隻送往私人收容所收容,避免安樂死的執行,認養率也不錯的假象。

源頭無管理  動保團體:寵物應強制植晶片

今年5月,位於新屋的桃園市動保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因園區收容壓力而輕生,凸顯在空間和資源不足下,基層動保工作人員必須面臨的沉重負擔。這些都不是政府頒布實施零安樂政策後,馬上就能改善的問題,Raye說,「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

「正視問題,並且從源頭解決!」她強調,台灣至今每年仍捕捉將近10萬隻流浪貓狗,代表飼主的責任沒有受到重視,人類飼養寵物不受規範,因此造成流浪動物的問題。即便收容所一再捕捉收容流浪動物,甚至部分動保團體採用TNVR,對街頭流浪動物的數量減少作用不大。

動保團體一再要求政府應加重飼主責任,從源頭控管,最基本的就是寵物植入晶片,讓飼主不輕易棄養或造成寵物走失,此外也必須為寵物結紮,然而動保團體指出,這項政策至今一直在勸導期,始終未能明定實施。

攝影:黃婷筠

收容所中的流浪動物,因相關資源不夠充足,並未被妥善照顧,更別提被認養。本報資料照。攝影:黃婷筠。

應思考如何讓動物不進收容所  而非要不要安樂死

高雄市動保處副處長段奇漢表示,養寵物強制植入晶片曾經在動保法中有規定,但是後來在修法時被拿掉,改為勸導期。他說,高雄市率先通過零安樂死政策,不過卻吸引了外縣市民眾將流浪狗帶到高雄來放養,因此街頭流浪動物的數量還是很多。目前動保處已興建新的收容和教育中心,增加可收容的數量,也改善收容品質和動保教育推廣。

不友善的捕捉方式,讓流浪動物對人產生恐懼,影響後續送養的困難。李育琴翻攝。

不友善的捕捉方式,讓流浪動物對人產生恐懼,影響後續送養的困難。李育琴翻攝。

Raye最後表示,當源頭管理做好時,公私收容所互相協力,在對動物福利最好的狀況下,提供收容、領養和民眾教育的功能,才是最好的動物保護政策。民眾態度也應該改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不讓動物進到收容所,而不是怎樣在收容所裡不要安樂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