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大溝頂老街抗爭反迫遷 市府:暫緩查估但非拆不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旗山大溝頂老街抗爭反迫遷 市府:暫緩查估但非拆不可

2016年07月20日
本報2016年7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為辦理旗山二號排水溝改善工程,高雄市政府欲拆遷位於排水溝上方建於1950年代的旗山大溝頂太平商場,儘管居民陳情多時,反對迫遷,並提出文資審議及緊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暫停執行等行動,水利局仍於日前貼出公告將於7月19日起辦理拆除工程。

18日晚間,來自全台的聲援團體齊聚大溝頂老街,透過音樂會及短講支持自救會阻擋市府強拆的行動,他們並在老街內設置居住正義靈堂,控訴以人權城市自居的高雄市政府,卻以依法行政為藉口漠視人民居住的權利,現場有約300人到場聲援。

7月19日一早,自救會會長鄭淵文帶著居民召開記者會,堅持原屋保留,拒絕拆遷。攝影:李育琴

7月19日一早,自救會會長鄭淵文帶著居民召開記者會,堅持原屋保留,拒絕拆遷。攝影:李育琴

19日上午8時,自救會和聲援民眾將大溝頂老街前後入口及中間通道,用怪手和卡車、汽車等堵住,居民頭綁黃絲帶表明絕不妥協,誓死捍衛大溝頂老街。自救會並提出包括文資審議程序不公開、荒謬治水、土地所有權和行政訴訟等未釐清的爭議,呼籲市府正視本案行政瑕疵,拿出誠意與居民對談,停止迫遷行動。

陳金德:拆除為考量環境提升和觀光發展

不過原訂拆除時間一到,在大批媒體和民眾關注下,市府水利局人員和部分警力僅留在鄰近的旗山國小待命,而後10點半副市長陳金德在府內召開記者會表示,今天原訂要辦理拆遷前的查估作業,不過目前同意暫緩查估。但市府對於大溝頂拆除態度強硬,水利局強調,二號排水溝工程一定要進行。

自救會一早找來怪手擋和卡車住出入口。攝影:李育琴

自救會一早找來怪手擋和卡車住出入口。攝影:李育琴

水利局表示,旗山二號排水工程計畫市府已於去年8月核定,基於安全、防洪、環境衛生等考量,太平商場必須要拆除,由於中央不補助拆遷工程,因此拆遷經費由市府自籌辦理,將依據〈高雄市公共工程拆遷補償及救濟自治條例〉辦理原承租戶的救濟措施,弱勢戶則安置杉林大愛村。

大溝頂民眾不接受拆遷補償,提出原屋保留、停止迫遷的訴求,要求市府與民眾溝通,清楚說明拆屋的理由,高雄市政府始終不正面面對居民,僅透過媒體強調市府擁有房屋所有權,且為了環境衛生改善必須拆屋。陳金德向媒體說:「市府考量的是城市環境的提升和觀光產業發展。」

房屋所有權爭議未解  市府說拆就拆   

針對房屋所有權爭議,大溝頂老街自救會表示,當初興建太平商場是程序完備的公務事實行為,不管市府以治水、危樓、違建等名義,都不具拆除的正當性。

自救會前晚號召全台反迫遷聲援者到場支持,民眾連夜待命,準備阻擋一早市府的拆除行動。攝影:李育琴

自救會前晚號召全台反迫遷聲援者到場支持,民眾連夜待命,準備阻擋一早市府的拆除行動。攝影:李育琴

義務律師劉家榮指出,太平商場建於1956年,當時政府需要民間出資興建商場時,表明政府出地、人民出錢來蓋,且簽了合建契約,但是事實上當時政府並沒有土地,等於民眾在受騙的情況下,簽約出錢蓋屋。往後甚至繳納了地租給政府,但是縣市合併後,高雄市政府延續縣府權利,卻是說拆就拆。


劉家榮已於上週向法院申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和行政訴訟,將於20日開庭。他表示,大溝頂居民都是年長的長輩,他們以不服從的方式對抗政府強拆,為了解事實真相,並保護自己的財產權,不得已而站出來,希望透過行政訴訟等程序,把市府的真正目的,不管是為都更、治水等等理由,是否非得用拆除的方式來處理,都讓民眾清楚了解。

都更圈地利益  弱勢者買單

據了解,大溝頂若被拆除回歸水利用地,水溝旁將設置6米寬道路,而道路旁的土地在都市計畫中屬第三種商業用地,未來可興建20層高樓,開發利益龐大。

儘管市府一再提出為了環境衛生和建築安全等因素,必須拆除大溝頂。自救會認為,在政府都市更新的政策發展下,工程背後的圈地利益,卻是這些家園被看中的弱勢者來買單,政府一概以依法行政回應,甚至透過輿論指責大溝頂住戶,對照強調人權城市的高雄及市長陳菊曾經承諾的居住正義,顯得極為諷刺。

陳菊2009年競選時,曾經簽署巢運居住正義終結強拆迫遷的承諾書。攝影:李育琴

陳菊2009年競選時,曾經簽署巢運居住正義終結強拆迫遷的承諾書。攝影:李育琴

另一方面,地方文史團體批評,高雄市政府在旗山區的都市計畫,未能與旗山老街呼應發展,不思考地方老街道的保存,只想規劃為親水公園,對於民眾將大溝頂提列文化聚落保存,文化局則倉促審議後決定不予列冊追蹤。民團控訴,市府的強迫拆遷的手段,將成為文化和人權的殺手。

今天在眾多聲援者到場支持下,市府決定緩拆,自救會仍呼籲全台民眾關注旗山大溝頂老街,他們強調民主社會政府理應保障人民的居住正義,自救會將用生命誓死捍衛大溝頂老街,太平商場拒絕熄燈。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