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回顧:京都議定書生效 碳交易市場啟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5回顧:京都議定書生效 碳交易市場啟動

2005年12月26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64%(票數:722)

今年2月16日,管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在俄羅斯向聯合國遞交批准書的90天後,正式生效。這項全球聯合行動,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繼污染物質、臭氧層破壞物排放控制行動後,新一波的反思行動。這項行動,必定將在人類發展史上,記上重要的一筆。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求發展而燃燒石化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效應氣體,對全球氣候造成強大衝擊。為了應對此造成的氣候變遷問題,聯合國在1990年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談判委員會」,並在1992年訂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而在第1次的締約國大會中,各國體認到規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必要性,決議對工業國家的做更進一步的約束,並在1997年第3次於日本京都的締約國大會中訂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然訂立初的議定書在內容中對於細則描述並不十分明確,造成簽約國在簽署上存疑或執行上的困難。因而在第7次的公約締約國大會中,各國訂定了《馬拉克什協定》(Marrakesh Accords),以建立議定書在執行的細則與依據。

由於議定書的執行日期,是在認可議定書國家達55國,且議定書附件一的批準國1990年CO2排放量達到其排放總量之55%,則議定書於其後第90天開始生效。而議定書的認可國早在1999年就已達到84個,而排放量門檻亦於去年底達到61.6%,因此《京都議定書》就在今年的2月16日開始正式生效。

《京都議定書》內容中有幾個重點:「規範的氣體種類」、「排放目標時程的訂立」與「共同減量、清潔發展與排放量交易-三種運作機制」,而最後一點關於「排放量交易」的內容即是在《馬拉克什協定》中得到確立。

這個第一個由民間主導的排放量交易機制的啟動,是執行議定書內容的重要里程碑。這個名為「溫室氣體配額匯集中心」(GG-CAP)在今年的2月28日開始運作,目的在協助業界及政府購入排放額度,以符合議定書內容。主導這個機制運作的美國民間企業Natsource,利用購入排放配額來供給參與這個機制的客戶。此外,另有來自歐洲、日本與加拿大的6家企業將提供初期資金,供GG-CAP在世界各地開發、投資溫室氣體減量的相關計畫。而就現今的締約國情況,未來應有35億公噸的減量需求無法滿足;未來GG-CAP將購入大量的額度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而年中在德國科倫所舉行的「2005年碳博覽會」,就成為各國在解決此一市場機制帶來衝擊的交流平台。此外年底在加拿大蒙特婁所舉行的公約締約國第11次暨議定書第1次大會,則著重在泛歐排放量交易及清潔發展兩個計畫的執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