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票率:64%(票數:720)
2005年7、8月接連而至的海棠與馬莎颱風,一方面帶來豐沛降雨,另一方面卻也造成桃園、高雄等地嚴重缺水,為何雨水來了反而陷入缺水窘境?除了水庫原水濁度偏高,推究淤積主因,更是直指上游崩塌地沖刷的水土保持問題。
桃園石門水庫
自2004年8月艾利颱風讓桃園陷入大停水後,石門水庫今年2月就啟動了清淤活化工程,並擬妥7年計畫,希望避免相同困境。但馬莎颱風後缺水惡夢仍再現,甚而讓各部門首長搶著辭官。
濁度在5千NTU(濁度單位)以上已是泥漿水,這次石門淨水場原水濁度竟曾飆上9萬NTU,相當駭人。若再追溯上游土地利用,就會發現包括大漢溪及64條支流、總長352公里的集水區內,雖有92.8%的林地,卻有高達295公頃的大面積坍塌,一遇暴雨坍方土石就全往下流,是水庫混濁癱瘓的主因。
據桃園地檢署調查石門水庫原水變濁泥案,就指向集水區水土破壞,檢方不僅緝捕山老鼠,也追查近年盜林事件;而2004年也曾破獲水庫附近的盜採砂石案。河川水土保持不力的問題這才浮上檯面。
高雄高屏溪
高屏溪也是一例。只要豪大雨,高雄縣市部分管線末端和地勢較高處就會停水,起因也是供應用水的高屏溪原水濁度太高;海棠颱風後只是更凸顯了泥沙淤積的嚴重性。
高屏溪淤積主因不外乎大雨沖刷土石而下,所有人都認為疏濬淤沙是高屏溪的當務之急,卻總受到著眼河砂利益的地方人士阻撓;不過嚴重的還有上游濫墾濫伐的人為因素,讓伐木隨雨沖下變漂流木的盜林手法,以及農業用地的擴增,都不是光巡山就能解決的。
海棠過後,南化水庫每天支援20多萬噸水給大高雄,但9月泰利颱風後南化水庫也濁度飆高而停擺。就像挖東牆補西牆,水源處處有問題。的確,包括曾文、德基等幾乎全國水庫與河川都面臨集水區水保不良、逢雨就瞬間崩塌而嚴重淤積的問題,然每次檢討無不僅著重於疏濬與設施維護。事實上要將水庫淤泥完全抽去需耗時數年,怎麼也追不上暴雨的沖刷速度;而過度攔砂、清淤,也可能減少海口沖積的泥沙量,導致海岸線退縮。
面對今年的接連水患,水利署研擬了「水患治理特別條例」送審,計畫以8年800億補助改善縣市管河川區域排水。但水患後的缺水問題,卻因涉及單位不一,讓管理者頭痛醫頭的方式受到考驗。
其實大自然的網絡緊緊聯繫了水、土壤、動植物、生態系等,但人為管理的分工卻將這些資源切割劃限:水庫管理與用水要找水利署和自來水公司;但上游林木保育是林務局的事;山坡地及土石流的水保管理屬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範疇;水污染則得通報環保署或各縣市環保局;小型河川或湖塘歸各縣市政府,若河川為縣界管理上還要加以協調;海岸線與海洋管理,則摸不清海巡署、漁業署、營建署的國家公園、觀光局風景管理處的職責。不僅管理機關如此,法令法規上也同樣看似重疊卻顯支離破碎。
台灣是世界第18個缺水國家,脆弱的水資源已無法招架頻繁的天災,水患時幫低窪地區疏洪,缺水時欲建水庫取水,都只是治標的短線操作,尤其台灣山地陡峭,土壤流失量本來就高,水源涵養已屬不易,再加不當開發更是雪上加霜。水土保持只是源頭性的一小環節,河川污染或優養化、龐大工業廢水處理、沿海地層下陷、海岸線倒退……屬不清的水問題就如自然網絡一樣複雜,這端賴管理者跨部會的全盤合作,並做從河川、地下水到海洋等全域性的長期考量,擬定完整的管理辦法與有效執行,才能讓全體國民世世代代用水無虞,實現人類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