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佔海洋垃圾大宗 環團推「有感收費」源頭減量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塑膠袋佔海洋垃圾大宗 環團推「有感收費」源頭減量

2016年09月21日
本報2016年9月21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塑膠微粒、塑膠垃圾佔領台灣海岸,怎麼清都清不完,不但衝擊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也影響到食安。因此,響應9月的國際淨灘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21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要解決海廢問題,不能逃避,必須從源頭減量著手。

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過去舉辦淨灘行動,往往被外界定義成只是「撿垃圾的一群人」,如今要利用累積下來的觀察現象與調查數據,進一步呼籲政府正視塑膠氾濫的影響層面,並從使用量最大、最廣泛的塑膠袋、免洗餐具著手;而除了擴大塑膠管制範圍及提升塑膠袋費用外,免洗餐具亦應擴大管制材質,同時鼓勵商家提供自備容器優惠。

環資也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以上受調者支持塑膠袋全面收費(包含小吃店、夜市、早餐店等)。而「收多少費用」才能令民眾真正有感?36%民眾選擇5元,36%民眾選擇10元或超過10元,僅17%民眾回答1~2元。

台灣海岸隨處可見塑膠袋及塑膠垃圾,顯示濫用塑膠情形十分嚴重。圖片來源:本報資料照。

鼻頭港海面浮滿塑膠垃圾。攝影:林育朱。

台灣用塑太超過  外國人盼帶動「減塑最潮」行動

記者會邀請「Free Taiwan from Free Plastic Bags」發起人、波蘭籍政大博士生古正浩(Piotr Kurczewski)和立委陳曼麗與會。古正浩6月與另兩位外國友人共同發起「讓免費的塑膠袋從台灣消失吧!給蔡英文總統的請願書」網路連署,要求提高塑膠袋及紙袋價格,1個至少徵收5元,以解決台灣塑膠袋使用量過高的問題,引發高度關注,現已累積8,600多個連署,並獲環保署回應

以外國人身分參與環保,他表示,不受國界劃分,塑膠問題乃全球性議題,且關注所有環境問題。來台近四年,他發現,一方面基於迥然不同於北美、歐洲的外食文化,形成亞洲市場提供大量一次性塑膠袋的狀況,又像波蘭政府其實也沒有制定特別的減塑政策,但塑膠袋須付費,民眾多會隨身攜帶環保袋;另一方面,人們無意識地拿取免費塑膠袋,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台灣一年使用180億個塑膠袋,比歐盟高出四倍,如今雖有意識到要改善,然整體上減塑速度還不夠快,需要更全面、積極的行動。

「真的不需要塑膠袋」,古正浩強調,希望大家能深刻思考這一點,同時透過環境教育、不斷討論來加強全民響應,讓「減塑最潮」席捲台灣。

「Free Taiwan from Free Plastic Bags」發起人古正浩(Piotr Kurczewski)。攝影:林倩如。

「Free Taiwan from Free Plastic Bags」發起人古正浩(Piotr Kurczewski)。攝影:林倩如。

塑膠袋使用者付費  須兼具法源、基金制度

根據環保署公告數據,目前就限塑政策「管制對象」提供的「購物用塑膠袋」使用量為14.3億個、重量近1萬噸。然其他小吃店、夜市、飲料店等「非管制對象」提供的塑膠提袋則查無資料。而進一步依經濟部統計處的統計顯示,內銷(含間接外銷)台灣的各式塑膠袋,每年至少都在13萬噸以上,尚有12萬噸無法追蹤、控管去處,根本無法評估是否真達到全面減量目的。

陳曼麗呼應此點說明,2002年7月起,環保署便開始實施購物用塑膠袋、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的「以價制量」限塑政策,民間也早有倡議,推行迄今近15年,塑膠袋使用量仍居高不下,重點在執法不夠嚴厲落實,容易流於小店「微罪不舉」或僅做規勸,後礙於人力不足查辦不了了之。

她認為,台灣土地資源有限,須避免垃圾與人爭地,掩埋場設置不易,加上焚化爐處理量有限,焚燒過程更產生戴奧辛等有毒空氣排放物,後端造成的空污危害難以究責,因此,最根本的作法當從源頭減量、原則上污染者付費為主。

陳曼麗表示,立院新會期她將於衛環委員會繼續推動相關減塑政策,預計先舉行協調會,邀請民間環保NGO、專家學者、業者等參加,由環保署報告目前執行進展,研議塑膠袋收費之可行性;再者,須辦理公聽會,商討徵收的法源依據。環保署自1998年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公告14類34項應回收項目卻不包括塑膠袋,她提醒,日後若收取費用,必須進入政府基金作為政策研究、環境教育或垃圾處理、清除等使用,讓生產者和通路商實際負起責任,防止其成為營利商品,未來可納入基管會或另立一個獨立基金操作。

海廢兩大來源:塑膠提袋、免洗餐具  源頭減量須全面啟動

海洋垃圾哪裡來?現場佈置兩組裝置藝術,其一為環資自2013年6月以來,固定每月至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淨灘並做長期監測,約3坪大小的樣區,海廢按內容比例陳列,顯示出台灣人密集使用或接觸的塑膠提袋和免洗餐具連續兩年(2014~2015)蟬聯前五名。另一則是塑人「袋安那」在同樣3坪大小的雅房內,和她為期一周外食約30件、足以淹沒地面空間的免洗餐具量。

現場佈置裝置藝術,塑人「袋安那」3坪大小雅房,和為期一周外食約30件、淹沒地面空間的免洗餐具量。攝影:林倩如。

現場佈置裝置藝術,塑人「袋安那」3坪大小雅房,和為期一周外食約30件、淹沒地面空間的免洗餐具量。攝影:林倩如。

塑膠袋如此無所不在,政策該如何制定使民眾願意自備環保袋?協會專案經理林育朱表示,9月13至19日發起「塑膠袋有感收費調查」,短短六天收集到2,982份網路問卷。她分析提出幾個重點,包括九成以上受調者認為塑膠袋濫用問題相當嚴重;超過九成以上受調者支持塑膠提袋應全面收費(含小吃店、夜市、早餐店等);超過八成受調者認為收費有助於減少塑膠提袋使用量,且許多受調者提及收費必須夠高才能有效遏止。

最關鍵的「收多少費用」才能令民眾真正有感?36%民眾選擇5元,36%民眾選擇10元或超過10元,僅17%民眾回答1~2元。綜合來說,調查結果反應出,現行收費多半讓民眾無感,此外,多數攤販、小吃店還是不須收費,導致塑膠提袋長期氾濫使用。

「塑膠袋有感收費調查」分析,「收多少費用」才能令民眾真正有感?3成6民眾選擇5元,3成6民眾選擇10元或超過10元,僅17%民眾回答1~2元。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塑膠袋有感收費調查」分析,「收多少費用」才能令民眾真正有感?36%民眾選擇5元,36%民眾選擇10元或超過10元,僅17%民眾回答1~2元。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她亦指出另一個問題──免洗餐具,2002年限塑政策上路,但紙類卻不受限制,雖然限了「塑」,實際上垃圾不一定真的減量。又近期協會盤點22縣市政府垃圾源頭減量政策,大部分皆配合《廢棄物清理法》第21條及其子法和環保署相關規範執行及稽查,甚至不乏率先或預計推出更進一步源頭減量行動的縣市,如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嘉義縣、高雄市;不過,電訪縣市環保單位的過程中也有一兩個拒絕提供資訊或推託責任的縣市。歸根究底來看,環保署確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領頭羊角色,中央法規一旦制定下來,針對根治垃圾之道──源頭減量,非常有幫助。

年底,環保署將先擴大實施限塑商家,六大類商家包括手搖飲料店、文具店、洗衣店等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且擬收取每個塑膠袋5元費用。此刻,限塑政策正邁入下一個階段,林育朱補充,希望未來有可能「全面」管制塑膠袋使用範圍,而所有可以內用的商家、攤販或夜市均不該提供任何材質的免洗餐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林育朱呼籲,未來全面管制塑膠袋使用範圍。攝影:林倩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林育朱呼籲,未來全面管制塑膠袋使用範圍。攝影:林倩如。

現場佈置裝置藝術,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約3坪大小監測樣區,2015年海廢內容按比例陳列,前五名依序為:菸蒂、瓶蓋、塑膠提袋、食品包裝袋、免洗餐具。攝影:林倩如。

現場佈置裝置藝術,新北市萬里國聖埔沙灘約3坪大小監測樣區,2015年海廢內容比例陳列,前五名依序為:菸蒂、瓶蓋、塑膠提袋、食品包裝袋、免洗餐具。攝影:林倩如。

 

作者

林倩如

唸的是跨領域藝術和社會發展,而仰望著山野、也想奔向大海,書寫、行動、環境、多元差異文化,追求自由的移動,深邃回應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