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漁港 | 環境資訊中心
廖鴻基

觀光漁港

2001年08月31日
作者:廖鴻基

隨著沿海漁源日益枯竭,大多沿海漁港也忠實反映現況——蕭條、老舊、破敗、髒亂——一幅前景黯淡的氣息曾經一度瀰漫台灣大多數漁港。

這期間,台灣經濟快速成長,一般民眾從顧三餐拚生活的基礎需求提升為重視休閒娛樂的生活形態,休閒、觀光業遂成為台灣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行業之一。繼觀光農業的轉型獲得了可觀的成績之後,觀光漁業的轉型也深具發展潛力,許多縣市政府積極將其境內的漁港朝觀光漁港的方向進行規劃及建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中梧棲觀光漁港、基隆碧砂觀光漁港等。

漁港翻身的機會來了!各地漁港無不加緊腳步從事建設,希望能夠趕搭上漁港第二春這班列車。漁港地標、碼頭美化、觀光魚市、觀光海鮮餐廳、望海涼亭及停車場等等建設普遍在各地漁港如火如荼的興建起來。原本奄奄一息的漁港終於有了脫胎換骨的景貌。

相當可惜的是,漁港觀光化的建設中似乎少了什麼?

我們看到漁港大興土木,幾乎大部分建設都是以水泥建物來填充。水泥建物雖然有耐用、抗蝕、穩固等等特性,但大多數民眾在水泥叢林、水泥堡壘般的都市裡營生日久,遊客們期望的休閒娛樂環境應該會是少一點水泥氣息、多一點原始及自然的景觀。況且,海洋意象裡的寬闊、軟動與澄藍,過多的水泥建築似乎並不搭調。

我們也看到,漁港建設的焦點,仍是停留在將海洋資源作低層次的消費,也就是以滿足遊客口腹之慾為規劃重點。吃吃喝喝的觀光文化雖然是一個現況,但以長遠發展來看,我們似乎有必要在漁港觀光化的規劃中給予提升消費水平的機會。品魚嚐鮮不是壞事,但若能在吃食的同時,也提供給遊客了解當地魚類生態,了解當地捕撈文化等精緻化、深刻化觀光內涵的機會。

我們更看到各漁港的轉型建設使得各漁港的經營形態漸趨一致,有樣學樣,各漁港原來獨特的風味漸漸淡去。漁產運銷的發達,也讓各觀光漁港販售的魚種漸趨一致。當每個觀光漁港都是一個模樣,漁產也都大致相同,那遊客們就近參觀過一個觀光漁港也就夠了,何必建設這麼多觀光漁港?同質性過高缺少特色的觀光漁港,只會窄化了觀光漁業長遠發展的契機。

台灣生態的特色是多種多樣。在觀光農業的發展中推出了相當成功的「一村一特產」策略。比較起來,觀光漁業的發展似乎陷落在短視近利的泥淖裡。台灣東西兩岸海洋環境及生態都具備了其獨特性,加上台灣海域受三股主要洋流交錯複雜的影響,不僅漁獲種類,各海域的漁撈方法、漁撈文化都有顯著差異。這是天賜的資源,是發展觀光漁業最大的本錢。而我們觀光漁港的規劃與建設看起來似乎是背道而馳。

假想我們有機會來到一個以龍蝦為其特產的觀光漁港,從龍蝦地標、龍蝦的生態解說設計、龍蝦的捕撈方式介紹、龍蝦的故事傳奇、龍蝦節的慶典等等……最後才是到海鮮餐廳品嚐龍蝦的各種烹調。如此一來,遊客們才有可能興致勃勃的規劃拜訪下一個旗魚、鮪魚……為其特產的觀光漁港。

特色化、精緻化、知性化的觀光漁港,才能讓遊客們除了滿足口腹之慾,也滿足了知識上及精神上的需求。 (本文原刊載於2001.8.25聯合報/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