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回顧特別追加:吉尼號擱淺 豆腐舺漁場岌岌可危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回顧特別追加:吉尼號擱淺 豆腐舺漁場岌岌可危

2006年12月29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張文樺

在蘇澳外海擱淺的馬爾他籍吉尼號油輪(照片提供:環保署)聖誕節前的24日清晨,一艘馬爾他籍水泥貨船吉尼號(Tzini)在宜蘭蘇澳外海約2海浬處擱淺了,海巡署蘇澳海巡隊獲報後前往救援,船上24名船員平安歸來,但船艙破裂導致漏油嚴重,預估已洩漏的100餘噸油污,波及附近七、八座定置漁場,而蘇澳附近約九公里長海岸線也可見黑色浮油。

此次環保署除啟動東區聯防體系協助應變,另協調熟悉當地海象及油污應變作業的中油蘇澳油庫以及台塑石化龍德作業區緊急支援應變機具及人員,算是結合民間力量協助止漏及洩漏油污欄堵清除工作;而為了顧及漁場,不能使用化油劑,而是直接以人力利用吸油棉清除工作。

根據環保署發布的訊息,船上載有燃油711噸及柴油20噸;然而漏油持續、風浪不斷,進行清除的船隻始終無法靠近,直接抽出船艙內的油;於是放置攔油索阻隔油污。正值東北季風期間,蘇澳外海風浪較大,不僅使得作業困難,所放置的攔油索隨波動盪,攔阻油污效果難免漏失。

更令人喪氣的人為疏失是,當船難發生、貨輪漏油後,船長未能採取布放攔油索等任何應變措施,而之後吉尼號在未經核准的情況下,還被船東委託的亞洲船務公司將船體拉到蘇澳港外海,令情況雪上加霜。所幸在這過程中並未造成二度傷害。

這起事件令人想起今年8月間一艘油輪在吉馬拉斯島(Guimaras)附近沉沒,導致20萬升燃油洩入大海,當時菲律賓政府向全國號召徵集大量毛髮和羽毛用以吸收海水中的油污,甚至一所監獄包括1000名死囚在內的1萬5千名囚犯捐獻頭髮。然而溫馨故事的背後,其實代表的油污對海洋、環境與社會衝擊力的巨大,漏油善後所衍生的漁業損失補償、健康風險評估、生態調查以及海洋復育工作等,對整體社會均是一筆巨額的成本;損失可以求償,但正本清源之道,政府在加緊海洋環境預警預防體系腳步的同時,也需嚴謹思考運輸產業的應變教育,以及船隻汰舊、廢棄船體回收等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