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世界溼地日 看生生不息潮間帶 | 環境資訊中心

2007世界溼地日 看生生不息潮間帶

2007世界溼地日  看生生不息潮間帶

牽罟,牽出宜蘭先民以牽罟及近海捕魚唯生的歷史軸線;
石滬,那曾經圍砌退潮後的魚群,如今擁抱時光浪潮;
承載養蚵記憶的竹筏,波動著流轉‧生生不息的潮間帶!

濕地日 特輯】【溼地新聞】【溼地日文選】 【宣導手冊下載

2007年世界溼地日以「Fish for tomorrow?」為題,闡述內陸、沿海濕地、海岸或鹹淡水交界等溼地面臨面積縮減、污染等漁業永續危機,談及溼地,我們希望藉以人本,帶出溼地在人類的生活、生產、生態之間的意義。

台灣先民運用潮間帶捕魚、養殖,漁村小孩「摸蚵仔」,隨著社會變遷,賴以維生的經濟產值逐漸降低之際,遺留下石滬、牽罟、竹筏等傳統文化反被彰顯出來…隨著時光,潮間帶在我們的生活、生產、生態之間流轉,它生生不息!

濕地日 特輯

啟動36年 從世界溼地日回顧《濕地公約》

為了保衛濕地,1971年歐、亞、非等23個國家一同在伊朗的拉姆薩城簽訂《濕地公約》,而在1996年3月,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為了強化一般民眾認識溼地的價值與《濕地公約》的重要性,決議自1997年起將訂約日,即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2.1刊出)

海洋的悲劇? 世界溼地日邀請你共譜「新牧羊人寓言」

今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Fish for tomorrow?」,後面掛著一個問號,要我們大家一起想想:在過度捕撈與環境污染的威脅下,我們未來吃的魚從哪裡來? (2.1刊出)

潮間漁事……

台灣,我們所居住的島,被廣大寬綽的海洋懷抱護衛著,無論海濤的洶湧, 討海人依舊必需為了生活出入海中,相對深海的不可測,台灣本島與離島海岸線1,700公里的潮間地帶,倒是可親多了。因為泥質灘地的潮間帶,陽光、氧、二氧化碳及礦物質,不僅是許多無椎動物的家,更是漁村人賴以為生的生活所在,也因此漁人的智慧充份地展現在漁事之中。  (2.2刊出)

月亮魔法下的養蚵與筏

灣小島一年四季有著還算分明的春夏秋冬,這是「太陽魔法」所帶來的景色變換。然而,你若是想要理解西南沿海潮間帶養蚵與竹筏的依存關係,恐怕得要先瞭解大自然運行法則中的「月亮魔法」,以及漁人如何在這魔法中穿梭時空的智慧。(2.2刊出)

烏坵‧海洋絲路的昔與今

若是你詢問三、四十年前曾經在烏坵待過的阿兵哥,他會跟你說這裡對外聯繫都要配合著農曆,每逢初一、十五每個月兩次的大潮,載運著阿兵哥、書報雜誌、書信,以及島上將近千人所需的水、糧食、罐頭等生活物資的船班才好靠岸。現在船運好一點,每十天固定有一個航次,也仍舊照著潮退來決定時間。  (2.2刊出)

為了明天的魚? 2007年世界濕地日的省思

漁村發展及濕地保育也是互動的,過多的漁港及漁村建設,只會破壞沿海濕地生態,而過多的漁港建設,如果缺乏妥善的營運管理,以及未能遵守國際漁業資源永續利用的約束,只會形成漁船塞滿港口,不只浪費公帑,更挪用了可作為濕地的海岸地區。  (2.3刊出)

綠色影展:城市‧河口‧人‧關渡平原10年紀(2.4刊出)

攝影賞析:石滬  舊情與新解(2.4刊出)

溼地新聞】 

改善棲地與水質 英國水獺重現倫敦市區

英國政府將水獺正式列入重點復育物種,接著在各大都市便相繼目睹水獺出沒,包括倫敦。去年,人們百年來首次在倫敦市中心發現水獺。英國政府誓言在2010年之前達成復育目標,讓水獺重現1960年代之前的榮景,在河岸、湖泊和海岸線等處棲地皆可看到牠們。

30多年無鳥類絕種 伊拉克野鳥保育成果首次披露

阿拉伯語版的《伊拉克野鳥圖鑑指南》出版,該指南是阿拉伯語國家第一本最全面性且說明完整的田野指南,也是伊拉克第一本有此種類別的田野指南,其中記錄了涵蓋387種伊拉克鳥類。而這本指南是由國際鳥類保護聯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以及最近新成立的保育組織伊拉克自然保護聯盟(Nature Iraq)所共同出版的。

不察全球暖化者 如蛙待斃

當全球暖化的新事證一一顯現時,人類會如同蛙類一般反應嗎?傳聞青蛙會拼命想從熱水之中跳脫出來,但若將牠置於冷水,再慢火燒滾,青蛙則會渾不知覺地被煮熟。聯合國在一份預訂於2月2日溼地日公布的報告中發出強烈警告,若人類如青蛙一樣,再不重視身邊漸升的溫度,一味地讓地球形同一只悶爐,將可能對自然界產生無法預期的異常災難。

全球水鳥銳減 亞洲情況更糟

據國際溼地組織「國際溼盟」(Wetland International)一份新研究指出,全球暖化不息,人類卻又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棲地,兩活動共伴之下,已為全球水鳥族群帶來極具殺傷力的災難性影響;全球水鳥數目光是過去五年之內,就已銳減44%。亞洲的情況更是不樂觀,脆弱的生態系統不堪承受經濟與人口迅速成長的龐大壓力,水鳥減少的比例直逼三分之二。

溼地日文選】

[我們的島] 吉貝‧石滬的故鄉

如果說有一種地景,可以訴說人與海最深遠的歷史,見證人與海相互依存的關係,那麼毫無疑問的,這種地景就是石滬。

[我們的島] 溼地進行曲

走過工業區開發與生態保育的保衛戰後,台南七股黑面琵鷺的渡冬區總算在2002年11月正式公告為保護區,黑面琵鷺的魅力吸引無數的遊客來到七股,也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但是對黑面琵鷺保護區所在地的十份村民來說,這些遊客像是過路財神,對村民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十份村長於是開始打造生態村,準備將財神迎進門。

[我們的島] 溼地新生

2003年冬天,從北方過境台灣渡冬的過境鳥,又再度停棲在牠們熟悉的西海岸,這次牠們聽到的不再只有挖土機與怪手的引擎聲,看到的不再只有滿海岸的垃圾,還有愛鳥人的驚呼與期待......

[海洋行旅] 過渡的版圖——探訪潮間帶

你知道什麼是「潮間帶」嗎?這主要是指一種海洋的環境,也就是從海水漲潮時的高潮線,到退潮的低潮線之間;這個區域會受到漲退潮與地形坡度的影響。更進一步問,那海水為什麼會漲退潮呢?這是因為地球受到月球與太陽引力與地球自轉的影響,尤其是月亮對我們影響比太陽還要大。

[海洋行旅] 小兵立大功——神奇的海藻

每年夏天,台灣東北角吸引許多戲水的人潮,這時候你可要去品嚐一種類似愛玉的石花凍,那種滑嫩爽口的滋味,讓人暑氣全消。但是你知道嗎?它們可是由一群紅藻屬的海藻所熬煮出來的產物,就像我們做布丁時,都需要靠這些海藻中所含的膠質,才能凝結起來。

[海洋行旅] 沙泥灘下的寶貝——螻蛄蝦

自古以來,人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灣雖然不大,但是總有一些食物,你只在一些特定的區域才看得到。鹿港的天后宮前,有許多小攤販在賣一種稱作「蝦猴」的在地美食,有的像是被酥炸的蝦子,有的是被醃過,整盒販賣。

[攝影賞析] 東西海岸印象(四)

[攝影賞析] 東西海岸印象(五)

[攝影賞析] 東西海岸印象(六)

[攝影賞析] 網寮

[攝影賞析] 漁人與旅人

[攝影賞析] 秋色七美――小島的天寬地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