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掩蓋在柏油路面下的老石板路將要重見天日,等來的卻是怪手運來全新石板!新竹縣關西南門崁下百年石板路搶救隊,在立委黃國書的陪同下,30日舉行記者會,指出新竹縣府的「城鄉新風貌計畫案」,打著要重現歷史風華的名號,卻讓日本昭和年代的老石板路消失,要求縣府在半年內與地方居民商議補救計畫,把老石板路回復原貌,更要出錢補助的內政部營建署與管理文化資產的文化部負起責任。
老石板路 乘載關西經濟、文化、生活風華
這條石板路長160公尺,寬約2至3公尺,是當地南門、渡船頭、燥坑等居民前往市區的必經之路,是100年前當地頭人羅碧玉捐贈,由匠師以在地石材一塊塊打造而成。不過,在1990年代,為供汽車通行,而鋪上了一層柏油。
塵封25年後,2015年11月新竹縣府提出「城鄉新風貌計畫案」,獲得內政部營建署補助240萬元。當地居民滿心期待,原以為老石板路將要重見天日,再現美好關西歷史風貌。殊不知,今年7月的工程是挖掉老石板,以半室內型石板取代重鋪;老石板則暫時棄置在附近空地上。居民痛批新舊石板路材質、樣式大不相同,更毀了他們的記憶。因此在8月組成搶救隊,各方展開行動。
「毀滅掉的不是一條普通的石板路!是有歷史有故事的文化資產!」搶救隊成員萬主任強調,指出羅碧玉不但富甲一方,更熱心興建許多公共設施,可說是關西的「比爾蓋茲」。
羅碧玉陸續捐贈了太和宮、羅屋書院、羅式宗祠、南山大橋、南門石板路等等,現在都是關西非常重要的古蹟。這條石板路連結了關西,也訴說著羅碧玉當年如何帶動關西地區的發展,當年的農業、礦業,茶業都相當興盛。石板路可說是乘載著關西產業、經濟、人文的歷史,是重要的文化指標。因此,搶救隊認為,摧毀這條石板路,形同斬斷了關西的歷史文化,他們無法坐視。
換條路一樣可走 當地居民盼重現往日記憶
耆老曾先生說明,老照片中的孩童們是電影散戲後走出,照片中路旁的房子就是他的家,房子在他7歲時起造,至今他70歲仍住在那裡。曾先生指出,看著關西曾經繁華、也看著石板路被鋪上柏油,但現在人口少了、鄰居們想法也變了,他們希望老石板路可以回來,重現老街風華。曾先生表示,鄰居們已有共識,進出有另外的路一樣可走,但這條石板路應該回復,僅供人與自行車通行,讓更多人因此願意到關西看看。
自救會代表張秉正指出,在去年11月媒體刊出縣議員劉良彬出面提案「歷史生活步道營造計畫時」,其實居民非常期待,因為25年前鋪上柏油後,地方上希望石板路重現的聲音即不曾斷過。
但卻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今年7月老石板路被直接挖起、居民路邊牆面創作的的苔蘚畫也慘遭抹去,他們連忙找上劉良彬、找上縣政府,要求鋪回老石板路,卻一再遭拒,工程仍持續進行。9月搶救隊再找上新竹縣文化局局長蔡榮光,請求將老石板全數鋪回,並與當地團體共同討論規劃,但至今都沒有得到縣府的任何回應,因此再尋求黃國書幫忙,要向營建署與文化部究責。
違背施工目標? 縣府、民間認知落差大
張秉正指出,縣府未按設計圖規定施工,也違背了工程目標。在計畫書中,寫到若挖到老石板,將清洗後鋪回融入,但對於石板的狀況,卻說是「為數不多」。張秉正點名提案的劉良彬與承包該工程的鎮代陳光彩,分明都是當地人,怎會不知道老石板路就在柏油下?卻在計畫中刻意誤導審查委員,就這樣給出補助經費的營建署也同樣有監督責任。
營建署副署長王榮進表示,此案營建署補助金已給,但尚未驗收結案,未來將會檢視竹縣府是否按照計畫執行,也會督促縣府與民眾回應、溝通、改善。
但營建署官員也指出,當初竹縣府計畫寫要恢復原來「意象」,並未明確寫出將回復原石板路。也顯示居民與縣府雙方對此認知有不小的差距。
不具文資身份即遭劫 民間批文化局、文化部卸責擺爛
該老石板路目前尚無任何文化資產的身份,因此未列冊追蹤。搶救隊認為石板路竟然未獲文資認列追蹤,文化部文資局要負最大的責任。黃國書感嘆類似這樣事情一再發生,公共工程的施作過程卻對歷史資產的觀念與常識不足,處理態度也太草率。
文資局代表則指出,現在要替石板路提報,依法也還是可以。且依照今年7月甫修訂的文資法,在32、33條已有規定,若在工程中發現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的建造物,應即通知主管機關處理。應經主管機關召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始得為之。
不過,在第15條也規定了,公有建造物或公有地上的建造物興建完竣逾50年者,所有或管理機關在處分前,應先進行文資價值評估。但搶救隊在8月底投書部長信箱後,文資局竟又引竹縣府的說詞「係因安全性考量,故以新建材鋪設」來回應他們,搶救隊痛批文化部、文資局推諉卸責,是在擺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