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蒲要遷村? 在地環團要對林全說:反污染、反擴張!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林蒲要遷村? 在地環團要對林全說:反污染、反擴張!

2016年10月15日
本報2016年10月15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好過日」10月開始在大林蒲鳳鼻頭辦影展,這個行動讓在地青年走入廟埕與在地居民透過影像對話,行動也規劃社區走讀,要帶民眾走入大林蒲巷弄,認識當地眾多的廟宇、信仰文化和聚落特色。就在計劃執行期間,傳來行政院長林全要南下與居民談遷村事宜,引起地方私下議論。

走讀大林蒲  聽在地居民說家族歷史

日前的連日大雨,原定大林蒲巷弄之旅只能取消,但是跟著紅毛港移民「月亮」的腳步,一行公民記者探訪了大林蒲幾個聚落和古井。「月亮」是紅毛港遷村後輾轉來到大林蒲的移民,跟著地方文史和社區工作者走遍大林蒲,對此地了解甚深。


大林蒲鮮明的聚落特色和隱藏聚落間的古井,述說著地悠久的歷史。攝影:李育琴

「大林蒲的特色在大馬路後面的巷弄裡,」月亮說,這裡的聚落名通常就是一個姓氏,數百年前家戶在此落腳定居,家族繁衍仍緊密地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一個家族開鑿一口井、設置家廟,這些充滿歷史的建築如今散落在大林蒲巷弄之間。

巷子裡低矮昏黃的路燈,說明著這裡的公共設施有一點年代,「姓許的」是這個聚落的名字,「因為這邊都住姓許的人家。」

進入巷口不遠,一座低矮古樸的古井位在屋牆旁,旁邊挨著幾台洗衣機。這口井是姓許的家族鑿的,當初提供整個聚落用水,一直到現在仍有活水,居民打水洗衣仍經常可見。只不過工業進來以後,井水只能用來洗滌,不再飲用。

居民看法:反對循紅毛港遷村模式

一位許先生當場停下與我們攀談,說著許姓家族成為聚落的演變。記者探詢許先生對遷村的看法。「遷村好啊,有什麼不好,」他說,但是進一步問到政府提出要循紅毛港模式,他卻立刻說,「絕對不能用紅毛港的模式,要遷村就是一戶換一戶,不能用配售的。」


紅毛港遷村後,民眾對當地的記憶只留在影像記錄裡。攝影:李育琴

歷時40年的紅毛港遷村結果,讓同樣在沿海的大林蒲和鳳鼻頭人看得很清楚。再跟著「月亮」的腳步,我們來到「五口灶」聚落,這裡住著最初從紅毛港遷來大林蒲的陳氏家族,家族宗祠就位在巷子中央。

剛從田間工作回家的龔大姐,跟我們說著家族在此地定居的發展歷史。她說,當初公公務農的大片田地,因為沿海工業區開發而被徵收,現在她還保有一小塊田種香蕉。問到政府要把大林蒲遷村好嗎?龔大姐先是表示,「好啊,看政府要怎麼遷,要遷到哪裡。」但是再提到紅毛港模式,她反對地說,「紅毛港那些人有的還睡在路邊,無家可住呢!」


「五口灶」聚落的龔大姊在訪談中述說家族自紅毛港來到大林浦開發的歷史。攝影:李育琴

大林蒲居民聽到「循紅毛港遷村模式」,普遍表示不願意,不過也有盛傳當初紅毛港遷村每戶分到數百萬元。遷村的後果,究竟對誰有利,還不得而知。

空污總量管制數據藏魔鬼  環團:反對污染擴張

家住鳳鼻頭的「要健康婆婆媽媽團高雄團」團長洪秀菊說,在地環團主打的訴求就是「反污染、反擴張」,不去管政府要遷村的事。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總幹事黃義英也說,「林全如果要下來溝通了解民意,我們堅持要求居住正義和環境正義。」

黃義英指出,目前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在進行「高屏地區空污總量管制」的認可量評估,不僅沒有實質減量,甚至有擴張污染的嫌疑。他要求林全,如果要來談遷村,絕對不能讓石化專區進來,高雄市政府雖然口頭上說沒有石化專區的計畫,但是從空污總量管制的認可數據上來看,未來高雄的空氣污染恐怕還要倍增。

堅持要為大林蒲鳳鼻頭「反污染、反擴張」,黃義英和洪秀菊兩人三年多來,持續對政府污染開發案進行抗爭,參加的環評審查會議不下數十次,也學會研讀厚重艱澀的環評報告,在會議上對業者的數據提出質疑,「這也是被環境給逼出來的,」黃義英無奈地說。


為了籌募南北奔波監督污染開發的經費,洪秀菊自製手工包包義賣募款。攝影:李育琴

研究了歷年各項開發案的環評報告後,洪秀菊才了解到政府運作開發的手法。她說,業者申請更新機組以達到空污減量,甚至是關廠、歇業,卻可以換取下一次開發案的污染額度。當空污額度變成買賣、交換,整體而言,環境並沒有變得更好。

要求開聽證會  傾聽每一位里民自主的聲音

市府表示經過民調有八成大林蒲鳳鼻頭居民贊成遷村,但是洪秀菊認為,政府應該針對遷村舉辦聽證會,讓每個里民發表其自主的想法,「因為任何民間團體、環保團體或地方里長,都沒有資格代表每一位里民,政府必須兼顧到所有里民的家庭背景和職業,讓每個自主里民的結果都滿意,才是成功。」

然而,從環團關注的污染問題來看,大林蒲遷村牽涉的不只是在地居民的居住正義,更影響高雄未來的環境和產業發展。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