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經歷多年後終於發現蟳蟹資源也是需要管理的。不辭千辛萬苦開了數場協調會後,終於在中華民國103年1月27日頒布了農漁字第 1031327635A號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規定「漁船」不得捕撈甲殼寬未滿8公分的鏽斑蟳(Charybdis feriatus,花蟹)、紅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點蟹)、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花腳蟹),以及甲殼寬未滿6公分的善泳蟳(Charybdis natator,石蟳)和旭蟹(Ranina ranina,蝦姑頭)。
誤捕之蟳蟹類,不論死活應立即放回海中,不得攜帶入港或持有。並在8月16日至11月15日禁止捕撈將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如有以上違法者將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法規中針對物種、尺寸、漁期均有嚴格規範,貌似已經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漁業管理,於是各家媒體興高采烈地四處宣揚漁業署的德政,新北市政府更是藉機大張旗鼓行銷自家的「萬里蟹」。
管制措施 守住蟳蟹資源了嗎?
2014年實施《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後,我們的螃蟹有變便宜、變大、變多了嗎?屬於海中食物鏈底階的梭子蟹,在牠的天敵石斑、章魚、鯊魚因過漁而日漸減少的今日,理應會捕獲量大增,但很顯見沒有一種水族能逃過人類的欲望。從漁民怨聲與市場現況觀察下來,這法規似乎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
(一)除法規中提及的五蟹外,尚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金門蟹)、細點圓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牛蹄蟹)未納入,這兩種蟹也是我國經濟蟹種之一,沒有一併納入是因為政府認為牠們的資源量仍相當豐碩嗎?尤其這幾年基隆市政府開始大力行銷的「黃金蟹」正是細點圓趾蟹,且漁法還是以底拖網為最大宗。
(二)沒有配置相關人力與作業標準程序去檢查每隻螃蟹是否都合乎規定,大推「萬里蟹」的新北市政府也僅是隨機抽驗漁獲而已,所以只是空有其名的法規。海蟹因必須與時間賽跑以保活蟹狀態才有價值,故依現在台灣海洋執法風氣,諒安檢所的海巡弟兄也沒這個膽子逐蟹查核。
(三)罰鍰太低沒有嚇阻作用,且該法規僅針對具有漁民身分的「沿近海漁船」懲處,也就是倘若市場發現違規蟹,只要攤商拒絕提供貨品來源,執法單位自然無法追溯也就無可奈何。
(四)法規主要針對刺網與籠具所獲,那麼被底拖網混獲的呢?小蟹崽長太慢所以活該該死?
其中最讓人詬病的是「每年8月16日至11月15日禁止漁船捕撈將受精卵抱於體外腹側之母蟹(俗稱開花母蟹)」,難不成是規定螃蟹僅能在這段期間產卵嗎?也許政府該作的不是加強漁政宣導,而是要告誡螃蟹僅能在這段時間產卵。
開花母蟹由於體內養份都轉換供蟹卵使用(膏黃非卵,而是肝胰臟),以致蟹殼內的蟹肉萎縮無味,消費者自然會避免購買開花母蟹。但即便是禁漁期間,市場上也仍可見開花母蟹販賣,攤商一定會告訴你「這是不小心被抓上來的」。為避免活蟹在水槽中互殘,每隻蟹都會經由人工逐蟹綁繩,開花母蟹這麼明顯的外露蟹卵,難道漁工在辨識上會有困難嗎?漁民一定會告訴你「這是抓起來後才抱卵的」。但是這些海蟹死亡折損率相當高,所以漁民都要和時間賽跑,將這些海蟹盡速交到漁販手上,所以很難發生「在蓄養期間抱卵」,且市場更多的開花母蟹蟹卵的顏色都已經由黃轉黑,這是隨時都會孵化出小蟹崽的蟹卵顏色,這顯然根本就不是「在蓄養期間抱卵」能發生的。
開花母蟹的禁捕期,不像其他漁法是完全不能捕撈該物種,漁民與漁工得隨時提醒自己這段時間不可以抓,所以這不是在徒增漁民作業上的困擾嗎?既然開花母蟹不好吃也不值錢,這樣的禁漁期意義何在?以物種保育、經濟價值與食物風味的角度,為何不直接訂定全年禁止捕撈開花母蟹呢?何不讓牠回歸大海孵化蟹苗,好讓我們來年有蟹可啖?
永續不永續 在管理不在漁法
台灣捕抓海蟹的漁法以蟹籠最常見、其次為刺網,這兩種漁法多半能保持活蟹進入市場;但底拖網捕獲的海蟹就很難作到了,且相當容易斷螯殘肢。以漁具而言,捕蟹的陷籠可說是「較為」友善環境的漁法,但不代表它就是一個「永續漁法」!任何一種漁法對海洋都是一種掠奪與破壞行為,但可透過永續管理來使漁具降低對環境資源的不良影響,所以沒有「永續漁法」只有「永續漁業」。比如大家都說潛水採集是永續漁法,別鬧了!想想澎湖海膽是怎麼消失的?如果單次漁獲量較少的漁法就叫「永續漁法」,所以經常空手而歸的槓龜漁民,應該可以稱為模範永續漁民吧?
況且陷籠與一般網具相同,一樣會有產生「幽靈漁具」的問題。所謂的幽靈漁具是指被棄置海中的漁具,雖然人類已經無法利用該漁具產生漁撈,但該漁具卻仍在海底持續進行漁撈作業影響著海中生物。當蟹籠因海流遺失或纏掛障礙物導致無法回收時,籠具因原先受困的蟹體死亡後,這死蟹就成了新的誘餌,於是就會再吸引新的獵物入籠;對當地生物成了死亡陷阱,對人類是不必要的資源耗費。由於我國籠具為了有效提高捕獲量,故不像外國蟹籠都有普及裝設逃生環(籠具另外開大洞,讓小蟹逃脫)或籠具局部採用可自然分解的材質避免只進不出。
人工養殖成效有限 資源管理才是根本
野生沒得抓,那我們養殖總行了吧?目前台灣市場上販賣俗稱「沙公」、「沙母」、「處女蟳」的青蟳屬梭子蟹,有九成九以上都是來自東南亞養殖的蟹種(台灣自產的野生青蟳物稀且貴),牠們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個個蟹肉膏黃皆飽滿,加上價格親民頗受台灣消費者喜愛。梭子蟹在養殖時同類互殘的問題相當嚴重,只能透過降低養殖密度或單獨住蟹盒套房,以台灣寸土寸金的條件並不適合發展梭子蟹商業化養殖。
既然養梭子蟹有困難,那我們放流蟹苗總行了吧?除了商業養殖外,還有一種在日本相當盛行的「栽培漁業」,在劃定的海域保護區內放流經選別過的苗種(以當地原生基因優先,且非單一親種,避免基因庫窄化),讓牠們在自然環境中長大,再透過漁業資源的永續管理使其源源不絕。只可惜台灣沿近海棲地破壞與過漁問題嚴重,即使放了蟹苗也是杯水車薪。
不要再當冤大頭 教你避開沒肉小蟹、母蟹
每到秋風起,政府常會宣導要消費者拒買小蟹與開花母蟹,但除非是第一次買蟹的消費者,不然大眾本來就不會去購買這兩種沒肉可吃的螃蟹。這樣多此一舉的行為,可見政府與民間嚴重脫節。
小蟹容易辨識,但開花母蟹還是很多消費者會誤買,只能說不得不佩服台灣商人的用心!
為讓開花母蟹能順利販售出去,有些惡德奸商會將這些母蟹的蟹卵殘忍地挖去,偽裝成一般螃蟹販售。此時,被強行挖去蟹卵的母蟹因更顯衰弱,商人接著會將這些殘喘的母蟹分開廉價出售,在台灣消費者吃蟹就是要吃母蟹的迷思下,加上比一般行情還便宜的價格,自然許多消費者就當了冤大頭買到無肉可食的開花母蟹。
要如何辨識這樣被挖去蟹卵的開花母蟹?大家都知道可以從腹甲的臍形狀去辨識螃蟹性別,這腹甲同時也是保護螃蟹脆弱腹部的重要部位,所以螃蟹不會無端打開腹甲將自己的弱點曝露在外。開花母蟹因為被懷中的蟹卵撐開腹甲一段時間,即便被強行挖去腹中蟹卵,短時間內也難以自然闔蓋。且為了能抱住大量的蟹卵,開花母蟹腹甲內附肢的絨毛會變得相當旺盛,也能在絨毛中找到蟹卵殘留。
清甜Q彈 美味好蟹這樣選
許多人吃螃蟹都指明要吃母蟹,甚至不少人是為了吃蟹黃而吃蟹的,但其實這要看螃蟹品種而定,真正的海鮮老饕是會視「蟹」而定的!紅星梭子蟹與遠海梭子蟹殼薄、肉清甜,善泳蟳厚硬的蟹殼下有著結實Q彈的醇厚蟹肉,鏽斑蟳則是上述海蟹的平均值。這些梭子蟹科梭子蟹屬的野生海蟹都是以品嚐蟹肉為主,所以沒有必要執著在非吃母蟹不可。
若真想要品嚐風味香濃的蟹膏蟹黃,養殖的青蟳與大閘蟹會是更好的選擇。不同漁撈方式呈現的鮮度品質也不一,而消費者重視品質也會促使產業轉漸精緻化,改變現有的重量不重質,可減少過度捕撈帶來的不必要殺害。所以在梭子蟹的挑選上,應該以購買活蟹為唯一考量。
台灣目前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仍屬隔靴搔癢的管理規範,相較於外國還另採取禁抓母蟹的保護政策,同時考量公母蟹風味差異並不多時,也許我們更該自發性拒吃母蟹,同時也要避免買到被挖蛋的開花母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