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如何落地? 到摩洛哥找答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巴黎協定》如何落地? 到摩洛哥找答案

2016年11月10日
作者: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11月7日,最新一屆的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2)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的馬拉喀什舉行,比起上一屆COP21未演先轟動的廣受矚目,本次會議似乎顯得冷清許多。

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這並不代表COP22的重要性比較低。相反的,當《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確定於開會前夕的11月4日正式生效,如何讓這份有史以來最快闖過法定門檻、並獲得最多國家廣泛支持的全球氣候公約得以落實?即是摩洛哥氣候會議的重要任務。

IISD/ENB | Kiara Worth

圖片來源:IISD/ENB | Kiara Worth

只剩兩年,催生《巴黎協定》實行細則

按照表定期程,《巴黎協定》取代將於2020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讓各國依照自主意願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執行溫室氣體減量行動,及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作為。可是,根據研究機構估算目前各國提交的NDCs內容,全球還是會在本世紀末升溫高達2.7℃,仍不足以遏止氣候變遷的危害速度。

為催促各國落實承諾,並進一步刺激更積極的氣候行動,《巴黎協定》要求各國執行NDCs的過程和和進度必須公開透明,並制訂一套國際通用的規範制度、查核程序及指引細則(modalities, procedures and guidelines),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定期盤點(global stocktake)。

目前第一次的NDCs檢視時間點,押在2018年召開的第24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4),意味著透明化制度和定期盤點機制,都必須在往後兩年內透過談判建立起來,屆時先讓各國了解自身NDCs執行的效果與落差,再設法調整與補強,以因應2023年正式啟動的全球減量資源與國家行動盤點。

上述那些聽來既繞口、又艱澀、卻也重要無比的專業術語,即是今年COP22的談判重點。形容得更貼切一點,想讓萬眾期待、不過至今一直飄在空中的《巴黎協定》落地,就要靠這些繁複到不行的周邊檢核體系。

《巴黎協定》後續實行細則的重要時程 (詹詒絜繪)
《巴黎協定》後續實行細則的重要時程。製圖:詹詒絜。

透明化和定期盤點機制,皆待討論

到底有多複雜呢?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將NDCs的定期盤點面向分為四大塊:投入(input)、形式(modalities)、產出(output)、潛在影響(potential influence),每一塊各有須經討論與協商的重點:

  • 投入:在定期盤點程序中需要哪些資料?由誰準備?
  • 形式:要用什麼格式呈現?應該遵從哪些原則?
  • 產出:單獨製成一份報告?或者要列入《巴黎協定》每年例行會議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Paris Agreement, 簡稱CMA) 的決議內容?
  • 潛在影響:上述產出將帶來哪些潛在影響?且如何加強國家自主貢獻下的減量、調適、科技轉移和財務支援行動?

要進行全球定期盤點這項浩大的任務,一套完整的NDCs「透明化」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根據《巴黎協定》規劃,每個締約國都要承擔義務性的減量及調適工作。不管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往後皆得定期提交資料,回報NDCs實施成效。

然而,擺在眼前的殘酷事實是,缺乏資金、減碳知識、和資料數據的開發中國家,明顯卻跟不太上《巴黎協定》的腳步。因此在透明化機制的設計中,要怎麼讓經驗老道的已開發國家協助開發國家中建構相關能力,並設法替開發中國家保留些許運作彈性,將是談判桌上一大重點。

走筆至此,相信讀者們不難發現,《巴黎協定》企圖建立起一套定期回報和盤點機制,以「邊穿邊改衣服」的滾動式檢討和動態修正模式,激發世界各國(無論富裕或窮困)回應氣候變遷的實質行動。

然而,這套系統必須大量仰賴技術分析、資訊查核、及專業檢視程序,否則將難以令人信服。

寫到這,大家開始感受到COP22的重要性了嗎?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作者

詹詒絜

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類氣候會議,擅長與國內外重量級氣候能源智庫及非政府組織聯手,推行能源、工業去碳化、生物多樣性及低碳建築與交通等議題;同時致力於庶民化的氣候傳播,盼用文字和行動喚起大眾環境意識。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智庫組組長,為台達ESG實踐提供執行支援及智庫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