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日】桃園藻礁「零損失」要求的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理由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海洋日】桃園藻礁「零損失」要求的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理由

2017年06月07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桃園沿岸長達27公里的藻礁保育與開發,在中油公司於大潭村興建第三天燃氣接收站港口環評案,逐漸成為了各方爭議的熱點。除了環團質疑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與實際開發量體落差與各項程序問題之外,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是對於欲被開發成工業港的「大潭藻礁」是否生態仍是完好,生物多樣性仍高,以及利用「移地復育」的方式進行開發之後藻礁的保育與復育可能性。

因此,基於釐清爭議,主管藻礁保育業務的農委會於5月26日邀請多位學者一起現勘大潭藻礁的生態與多樣性,但是在一番辯論之後,農委會副主委還是宣布仍具爭議性,擇日再開專家會議會勘。而6月5日環保署環差專案會議亦是在「大潭藻礁生態不良,生物多樣性低,可以移地復育」的爭議之中,吵吵結束,擇日再開。然而,事實是否真的是如此呢?

大潭藻礁的美麗地景,潘忠政攝於第2道堤至第3道堤之間

大潭藻礁的美麗地景,潘忠政攝於第2道堤至第3道堤之間。

與環境共存的生物礁,移地復育的不可行性

藻礁跟我們一般較為熟悉的珊瑚礁或是牡蠣礁一樣都是所謂的「生物礁 」,也就是由具有分泌碳酸骨骼能力的海洋生物經過堆疊、膠結與變質之後形成海岸或是海洋中的結構體。這樣生物造礁的時程相當緩慢,少則幾千年(如,桃園藻礁約7500~5000年)或是數十數百萬年(如墾丁、綠島等),但也因此成為海洋中很多生物躲避、攝食與繁殖的重要棲息地。因此,藻礁和珊瑚礁都是必須進行「棲地保育」才能確保礁體與其共棲的海洋生物能持續生存,進而提供這些生物礁的生態服務功能,滿足我們對於漁業資源和遊憩觀光的需求。同時,藻礁與珊瑚礁一樣同為天然的消波塊,具有防護海岸的功能,就是已死亡的高潮位藻礁,同樣持續扮演守護家園的角色。


位於第3道及第4堤之間殼狀珊瑚藻未確定種 Corallinaceae sp.。劉靜榆攝,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而如同珊瑚礁生態系的連續性(ecosystem continuity)一樣,藻礁生態系的完整性與連續性是不容切割的,一旦因工程開發及大量人造建物掩埋切斷了大面積藻礁,將可能因為沿岸流、突堤等效應造成原本已破壞和周邊鄰近礁體不可回覆的傷害。先前因為亞東石化開挖藻礁造成藻礁流失無法回覆就是明顯的例子。

寄居蟹在退潮時群聚。劉靜榆攝於大潭藻礁第3道及第4道堤之間
寄居蟹在退潮時群聚。劉靜榆攝於大潭藻礁第3道及第4道堤之間

藻礁生態系既然無法切割,那是否如中油所說的可以進行「移地復育」或是「異地復育」(Ex-situ Restoration )呢?移地復育是生態或是生物多樣性補償的措施之一,因為開發或是其他因素讓原本瀕危的物種無法在原生地繼續繁衍與生存,而必須在另覓他處與原棲地相同或是類似條件的區塊進行復育的措施。這樣的概念在陸域大型動物或是植物常被使用的保育措施。但是對於如藻礁或是珊瑚礁這類本來就是「棲地」的結構體如何進行「棲地」的異地復育?筆者過去20年一直呼籲我們可以在水族箱中進行珊瑚的繁養殖進行「珊瑚復育」,但是我們無法完全將這些珊瑚移到海裡進行移地復育,更無法期待這些珊瑚會長成今天你我在墾丁綠島海底看到的珊瑚礁——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篇學術期刊文章去支持這樣的說法。既然珊瑚礁如此,那生長更慢,成礁速度更慢的藻礁更是不可能。

成長旺盛的殼狀珊瑚藻和兇猛酋婦蟹。劉靜榆攝於大潭藻礁第3道及第4堤堤之間 170425

成長旺盛的殼狀珊瑚藻和兇猛酋婦蟹。劉靜榆攝於大潭藻礁第3道及第4堤堤之間。

綿延27公里的藻礁,熱帶族群遷移的跳島

除了不可切割、不可移地復育的「零損失」理由,桃園藻礁更在台灣珊瑚礁生物遷移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跳島「中繼站」(Stepping Stone)角色。


位於第3道及第4堤堤之間梭子蟹。劉靜榆攝,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珊瑚礁或是其他生物礁,就如同大海中的綠洲一樣,聚集了相當多的生物。但是在這些生物的生活史中的幼體,都會隨著海流飄送遷移,而使得在千里之外都可發現到同一種物種存在。台灣海洋國土的南沙太平島、東沙環礁、小琉球、墾丁、澎湖珊瑚礁在隨著南中海流往台灣北部甚至日本的高緯度九州、四國的珊瑚礁飄送過程中,碰到台灣西海岸綿延的沙洲、灘地、河口這些無法生存的地形的阻隔時,桃園綿延27公里的藻礁就提供這個跳島中繼站的角色,一路延伸至淡水、三芝、富貴角、石門、麟山鼻等地,確保著這些生物之間遺傳、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以及漁業等連通性(Connectivity)。這也就為什麼我們常常可以在桃園竹圍、永安剩甚至新竹南寮以及苗栗龍鳳港的魚市看到現流的珊瑚礁魚、貝類,儘管附近根本就沒有珊瑚礁。由桃園藻礁開始的這條台灣海洋生物遷徙的走廊,其完整不可切割更是面對氣候變遷所引起海溫升高衝擊下,熱帶族群遷移至高緯度海域避險和調適重要的避風港。

極可能是瀕臨絕種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劉靜榆攝於大潭藻礁第三道堤及第二道堤之間 170429

極可能是瀕臨絕種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劉靜榆攝於大潭藻礁第三道堤及第二道堤之間。

一旦大潭天然氣港開始興建,超過300公頃的大潭藻礁與鄰近的觀新藻礁保護區將直接面對消失的衝擊。而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是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去負擔的重。就如同當年反國光石化拯救大城濕地和台灣白海豚一樣,在2017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呼喚中,拯救大潭藻礁將會是台灣要成為海洋國家,成就海洋子民重要的指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