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張家北門古厝因都市更新被劃入自辦市地重劃區,張家後代張洧齊不願140年古厝在重劃後遭拆除,因此代表家屬主動提報登錄文化資產,希望將張家古厝劃出重劃區範圍。
2016年經屏東縣政府文資審議後,張家古厝指定為歷史建築,成為台灣第一座具文資身分的「恆春厝」。然而縣府卻僅指定古厝建築本身,未將張家原本提報的完整傳統建築定著範圍,包含周邊防禦性竹塹、古井、門埕等納入文資保存。根據「僑勇自辦市地重劃計畫書」,重劃後將有一條八米道路穿過張家土地,屆時古厝的竹塹將遭破壞剷除。
張洧齊認為,恆春厝周邊的竹塹,代表的是恆春古城未建城前恆春人如何自我防禦的生存智慧,除了防盜,更兼具防風、農用、調節微氣候等不同功能,「張家古厝和周邊的竹塹,就像是縮小版的恆春古城。」竹塹也是台灣早期漢人聚落與傳統原住民學習的建築表徵,對台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
張家提文化景觀審議 地主抗議 反對文資法侵害私產
7月時,張洧齊和家屬重新向縣府提報竹塹登錄文化景觀,並補足縣府前次審議時認為不足的提報資料。在此同時,參與土地重劃的地主、部分張家土地所有權人,卻不滿張洧齊的做法造成土地重劃進度延宕,認為將竹塹劃為文化資產會影響他們的財產權益。7月14日,鄰地地主利用土地鑑界強行剷除了部分竹塹,並在界址上豎起鐵皮圍籬。
張洧齊重新提出的文資申請,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一直到昨(3)日才安排三位文資委員到場現勘,並通知土地所有權人到場表達意見。
昨天一早,古厝前場面相當混亂。重劃會地主在張家入口處懸掛大量白布條,並在現場舉牌抗議,向媒體發表聲明,不滿張洧齊透過文資法將私人土地申請列為文化景觀。地主代表說,「竹林不是文化景觀,沒有實質的價值。」「文資法不能侵害私有產權!」
各地前來聲援的土地重劃自救會、縣議員蔣月惠、部分張家後代和張洧齊召開記者會,表達保存恆春古厝百年竹塹的訴求,但過程卻不斷遭地主和部分張家人士干擾阻擋。
張洧齊提出訴求,要求將竹塹列為暫定古蹟,盡快進行文化景觀審議,並要求縣府站出來召開協調會,停止工程拆除,將張家古厝的範圍劃出重劃區。他並表示,張家願意以合理市價購回古厝產權,以保存文化資產的完整性。
不過負責現勘的文化處和文資委員卻姍姍來遲,在恆春的烈陽下,現場幾度爆發衝突。有地主持續向張洧齊叫囂,部分張家所有權人也怒斥說當初受騙簽名,讓古厝列入歷史建築,還試圖阻擋張洧齊進行古厝和竹塹的導覽。
台北教育大學文創系助理教授蕭文杰表示,文資保存和私有產權的爭議,縣府必須站出來協調。但是從恆春古厝的爭議中看到,由於文化處怠惰,甚至用行政干擾阻礙提報人的申請,造成了今天的紛爭。他強調,本案應回到文化資產的本身,縣府文化處應依據文資法的精神,站在文化本位審查竹塹的價值,並利用政策工具協調土地重劃的分配,避免土地所有權人私有財產的損失。
竹塹是文化景觀?有文資價值嗎?
撇開因土地開發的私有產權爭議,回到文化資產議題。竹塹是文化資產嗎?
張家古厝竹塹在2016年審議時未獲指定為歷史建築,因「不符合指定、登錄要件」,張洧齊重新提報「文化景觀」,文化處也以缺乏新事證為由拒絕受理。
不過蕭文杰提出了相當多有關竹塹的歷史資料和論文研究,說明竹塹在台灣傳統建築風土上的意涵,以及恆春古厝與竹塹的緊密共生關係。他在臉書發文指出:
「竹塹、竹圍當然是古厝建築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屏東北門張家是客家先民基於聚落安全,為了防風及控制聚落內微氣候的設計建築,是有意識的,同時竹圍、竹塹也是客家人來台後的常見慣習,當然是文化景觀。」
他認為,屏東縣文資委員應該要判斷的是,北門張家的竹圍、竹塹是否具備防禦、防風、區別聚落範圍、改變建築體微氣候的功能。
此外,蕭文杰還提到,古厝外圍竹塹除了可以防冬季落山風,「恆春常有焚風,夏日高溫難耐,聚落內農作物若無屏障容易嚴重失水而迅速枯萎。…… 而夏季颱風經常襲擊恆春半島,若無防風屏障主體建築會因風災受損,所以竹圍又有風圍之稱。」
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竹圍在台灣土地聚落開發上有其重要的意義。蕭文杰指出,在一篇北藝大建築古蹟保存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中,作者殷可馨指出:「竹圍」為傳統聚落邊界之圍籬實體,是漢民入台以來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 台灣竹圍,兼具有防禦、防風、農用等不同的功能,從入墾時期,府、郡城「城四周遍植之」的植竹需求,乃至「民莊皆用竹圍」的庄社應用慣例。經由人工刻意栽培而生的竹圍,長久以來,成為極富台灣風土特質與史地脈絡的的人文地景之一。
另一作者蘇美如在其博士論文也指出,蘭陽平原先民藉由竹圍這種人為手段克服「風勢强勁」及「防禦需求」。又說孤立農舍為了自我防禦之故,在宅地周圍密植箣竹形成早期農村常見的竹圍景觀。防禦作為竹圍農舍之驅動力的原因可歸為二類,一為防禦原住民的「蕃害」,一為防止盜匪的侵擾。由此可以看出基於功能性的植栽當然是建築行為。
恆春僅存竹塹古厝 「不站出來保存它就消失了!」
接近中午,文資委員終於來到現場勘查,文化處請提報人張洧齊導覽。張洧齊說,古厝入口處在他小時候是一條僅容二人行走的小徑,極為隱密,周邊竹塹層層包圍,最濃密時有五層竹圍,竹子根部的緊密叢生,連老鼠都無法穿透,傳統的刺竹猶如鐵絲網有極佳的防禦性。隨著時代演進,後人也更替種下新的綠竹,以供採收竹筍食用。
在古厝後方,有多棵大樹包圍,落了一地果實的毛柿又稱為黑檀木,是最佳的建材,適合作為古厝梁柱整修時使用;樹蔭下的古井,因地下水層高還保有清澈的水源。在周邊竹塹和樹林的包圍下,過去的祖先得以在此養羊、耕種生活。從空中鳥瞰的張家古厝,周邊緊密包圍的竹塹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張洧齊強調,張家古厝不僅應該保存,周邊的防禦性竹塹更不能捨棄,台灣像張家這種防禦型的竹塹民宅,隨著都市更新已經幾乎看不到,張家古厝能夠留到今天,是因為恆春北門都更的腳步來得比較晚,台灣文資保存意識也終於開始出頭。
他一度激動地說,「我是台灣人,我是恆春人,我是張家第十一代子孫,我知道我的根在哪裡。我爭取的是政府和社會的認同,這是僅存的文化資產,如果不站出來保存,它就消失了。」
文化處會後表示,張家古厝的竹塹文資審議後續將依法定程序辦理公聽會,邀請本案利害相關者到場陳述意見,並將公聽會之結果送到文資審議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