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大未來 還需釐清的生態衝擊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藻礁大未來 還需釐清的生態衝擊

2017年08月14日
作者:公視記者 陳佳利 張岱屏 于立平 賴冠丞 葉鎮中 陳添寶 柯金源 陳民紋

沒有珊瑚礁的繽紛,乍看之下,不算美麗。走近、蹲下,才能看見傳奇。這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生物礁,藻類留下的鈣化石灰質,黏結其他沉積物,慢慢形成礁體,最古老的有7600年。

藻礁大未來919-1-3

藻類留下的鈣化石灰質,黏結其他沉積物,慢慢形成礁體。

環顧台灣1600公里長的海岸線,有藻礁分布的不到50公里,其中只有桃園,擁有連續27公里的藻礁地景,然而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打算蓋在這裡。台灣面臨非核減碳的能源轉型,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將提高到50%,數十年的能源需求與數千年的藻礁,如何選擇?

藻礁大未來919-1-5

2025年台灣的天然氣發電占比將提高到50%。

抬著沉重的儀器,緩步前進,研究人員與當地保育團體為了搶救藻礁,自發性進行調查。他們將前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預定地。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位在1999年通過環評的觀塘工業區。當時,不清楚藻礁的情況,填海造陸五公頃,埋沒了一部分藻礁。後來東鼎公司沒有取得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權,開發停擺。2016年,中油以22.8億併購東鼎,將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就近供氣給大潭電廠。

藻礁大未來919-1-4

桃園擁有連續27公里的藻礁地景,現在中油打算在這裡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預定地是一片廣闊平坦、深黑厚實的藻礁海岸,被稱為大潭藻礁。看似寧靜,其實是熱鬧的生命舞台,食物充足,有數不清的藏身之處。藻礁是氣候與地質的多重巧合,讓殼狀珊瑚藻得以附著,歷時數千年,堆疊奇蹟。

紀錄著氣候變遷與地質變動的歷程,孕育上百種生物和另一個奇蹟。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在這裡發現了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

為了因應2022年供應300萬噸天然氣的目標,中油希望接收站能在8月動工,6月下旬,進行觀塘工業港環境差異分析審查,計畫填海造陸77公頃,興建容納300萬噸的接收站,以及北堤4280公尺,南堤800公尺的觀塘港。

環評會上,中油代表提出,觀塘工業區非生態熱點,活性藻礁相對有限,對於開發造成的影響,將以生態補償、異地復育來因應。

環評委員劉靜榆當場反駁,表示預定地有現生的殼狀珊瑚藻,而且G2的生長狀況優於全台。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質疑,中油的調查刻意避開藻礁生長活躍時間,並提出發現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

最後專案小組結論,要求中油需針對藻礁生態調查、影響評估與保育因應對策,在9月30日前補件再審。

藻礁大未來919-1-22

中油董事長親自下鄉與居民溝通。

為了爭取認同,中油董事長親自下鄉與居民溝通,承諾提供地方4億回饋金,另外還有1億,用作藻礁保育。

曾經調查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林幸助教授,也認為大潭藻礁情況不佳,由於突堤效應的破壞,預定地的G1與G3區受到泥沙覆蓋,相對於觀新野生動物保護區而言, G1、G2、G3這三區的生態,沒那麼高的多樣性。

藻礁大未來919-1-8

G1、G2、G3預定地

林幸助提出分區管理、明智利用與生態補償的想法,盼望中油承擔社會責任,讓各位於大潭藻礁南北兩側的觀新藻礁與白玉藻礁,成為重點復育區,讓中油協助監測污染與抽沙,改善觀新藻礁與白玉藻礁的現況。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表示,藻礁是多孔隙的生態系,即使把表面的沙抽走, 孔隙還是塞滿沙子,無法解決淤沙問題。

在熟悉藻礁的學者與居民眼裡,大潭藻礁是活生生的海岸、生命的聚寶盆。這段海岸,歷經早期觀塘工業區擾動、大潭電廠取水口與出水口的長堤切割、中油埋設天然氣管線的開腸剖肚,在幾道傷口間,生命依舊努力爭取活下去的機會。

人稱藻礁媽媽的劉靜榆,研究藻礁十多年,曾經見過藻礁轉紅的旺盛生機,也走過靜寂、深受工業廢水毒害的觀音藻礁,她目前最擔憂,第三接收站的興建,大潭藻礁將被填海造陸,白玉與觀新藻礁,將因港口長堤的突堤效應,遭受漂沙堆積與海岸侵蝕的多重問題,目前還有生態的藻礁,會在這次的工程裡面全數毀損。

藻礁大未來919-1-2

在熟悉藻礁的學者與居民眼裡,大潭藻礁是活生生的海岸、生命的聚寶盆。

對此,林幸助教授抱持不同看法。他認為整個桃園海岸沒有大的河口,這邊泥沙量是有限的,不是會全部淤滿。

生態衝擊需要更多資料釐清,另一個問題是第三接收站,真適合蓋在這裡嗎?

天然氣卸收,必須在海面風速小於每秒12公里的情況下進行,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以觀塘外海的氣象資料分析,發覺觀塘剛好是台灣北邊最突出的,與福建之間是台灣海峽最短的距離。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正好是風大之處,10月到隔年2月,東北季風吹襲,可能有好幾個月,天然氣船都不適合進出。相較之下,台北港在風速與浪高等條件上,都更適合成為接收站的預定地。

藻礁大未來919-1-18

莊秉潔教授分析觀塘外海氣象資料,發現在10月到隔年2月,東北季風吹襲,可能有好幾個月,不適合天然氣船進出。

中油董事長表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沒有替代方案, 重新找地方,時間上會來不及,因為要跟地方溝通、買地、進行環評等程序,還有海岸管理法的問題,不是三、五年內能夠通過審查。

目前,因應2025年的能源目標,台電規劃在基隆協和電廠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在台中港規劃第五天然氣接收站,中油內部也在研擬台中第二接收站二期與三期的擴建計畫。台大風險政策中心研究員趙家緯表示,2025年後,隨著再生能源發展,天然氣發電的占比將要從50%下降到35%,這些新的儲存設施到2040到2050年左右,使用量可能只剩下五成左右。

能源轉型是百年大計,天然氣扮演減碳降空污、橋接再生能源的重要角色,必須把2025年後的情境納進思考,轉型過程的硬體配置才能更精實。保育團體建議中油,優先利用台中港或台北港的閒置空地來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桃園觀音心在地協會戴兆華表示,如果在台中港選擇既有土地,中油可以減少160億的支出,選擇台北港,中油可以減少260億的支出。

另外也以新發現的事證,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敦促環保署撤銷觀塘工業區的環評處分。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表示,觀塘工業區在1999年通過環評,距離現在已經將近20年,要求環保署以新事證、依照行政程序法123條,去廢止當年的環評審查結論。

夕陽映出藻礁的璀璨,留下它或是犧牲它,哪個能帶給台灣無悔的未來?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藻礁大未來】

08/14(一) 22:00首播
08/19(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