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絕「柴山多杯孔珊瑚」現身 「大潭藻礁哪裡狀況不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瀕絕「柴山多杯孔珊瑚」現身 「大潭藻礁哪裡狀況不好?」

2017年06月26日
本報2017年6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澳洲大堡礁因具有珊瑚礁體,而受世界各國注目保育議題,不但不容破壞,還得積極保育;反觀台灣珍貴的藻礁,中油打算以十幾年前通過的環評來蓋天然氣接收站,實施填土、造堤等開發行為。桃園在地聯盟及珊瑚礁、藻礁研究學者日前召開記者會批評,「若以澳洲大堡礁的概念理解桃園這片藻礁,就可知道這項開發案的選址多荒唐!」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桃園保育志工在水深只有不到10公分的小潮池中發現的珊瑚,經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以型態、電子顯微鏡與DNA生命條碼等技術,確認就是甫公告為瀕絕保育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呼籲農委會應啟動一系列保育措施,確保生態系統服務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


大潭藻礁區發現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圖片來源:桃園在地聯盟。

對於浩瀚廣闊的桃園藻礁群,對於數十年專注珊瑚研究的陳昭倫是以「台灣大堡礁」形容,然而相較澳洲大堡礁吸睛、全球都知道保育的「框金又包銀」,桃園藻礁黝黑外表一點都不光鮮亮麗,得不到台灣人關愛的眼神,如不近一點看,還以為她是死亡的珊瑚礁,就像「油麻菜籽」,隨著開發利益沉浮。

8日,桃園在地聯盟邀請陳昭倫前往大潭海岸現勘時,在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之處,不到200公尺之內找到4個珊瑚群體。


大潭藻礁。攝影:潘忠政

陳昭倫說,如果以對熱帶珊瑚礁潮間帶的概念來看,遠遠看著藻礁黑色的礁體,會以為是大白化或是颱風侵襲之後被毛狀藻覆蓋的死礁。但是當走向退潮藻礁近距離的觀察,馬上就發現在充滿孔隙的礁體間有非常多生物,包括正在生長的珊瑚藻、躲在縫隙中的魚、蝦、貝類、海蟲等等,是生命力相當茂盛的生態系。

對於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幸助「大潭藻礁現在狀況並不好,都是泥沙覆蓋,生物並不多」的說法,他質疑何為「生態狀況不好」?

陳昭倫說,當初花了25年時間確認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原本以為只存在高雄柴山短短不到500公尺海岸的「孓遺種」,沒想到會在相隔超過300公里的桃園大潭藻礁找到它的蹤跡,十分意外。

他指出,從柴山到大潭之間,除了人工介入,海岸大多是沙、泥灘或是河口等棲地,沒有堅實的硬質基地,在桃園海岸出現「生物礁」,顯示其對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重要性無可取代。大潭海岸兼具硬底質、沙礁混合、混濁擾動的水質以及潮溝等特性,即可能就是牠生存的棲地。


柴山多杯孔珊瑚標本。左為大潭藻礁採集的樣本。攝影:廖靜蕙

「這種珊瑚是少數甚至全球唯一生活在比較淺的海水,從生態、演化上,都能解答過去演化歷史上的謎題。我們對這個種的珊瑚了解非常少,在桃園藻礁發現到牠,意味著演化上的論述必須重新展開,很多研究須持續進行。」全球珊瑚都很重要,但柴山多杯孔珊瑚更因稀有需保育對策。陳昭倫認為,大潭藻礁不但是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唯二棲地,相對於柴山原族群大上好幾倍,估計有望成為台灣最大的族群。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說明大潭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意義。攝影:廖靜蕙

至於在瀕絕物種棲地蓋電廠,是否為法令接受?陳昭倫舉例,國光石化意圖在台灣白海豚棲地開發,最後必須退場,國家也以政策預告重要棲息環境,發展一系列保育措施。對於大潭海岸發現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就看農委會能不能提出有效的保護措施。

任何危及一級保育類動物背後有一系列的措施該進行;而柴山多杯孔珊瑚和白海豚、龍王鯛、鸚哥魚、福爾摩沙僞絲珊瑚等,是台灣少數公告為保育類的海洋生物,更須關注其代表的海洋生態。陳昭倫提醒,應以保住棲地、300公里的遺傳聯通性,模式種棲地的維持等為保育重點,此外,英政府也應對自然海岸零損失的政策負責,不該任由開發傷及有瀕絕物種的海岸。

藻礁生態多樣性也從海洋大學教授林綉美在觀新藻礁的研究看出端倪,光珊瑚藻就有8種可能的世界新種。陳昭倫也說,除了藻類之外,大潭也還有疑似等待被定名的台灣新種章魚TW10。更重要的是,在黝黑珊瑚藻礁之下還隱藏更多不可知或是無法知的生物多樣性等待被發現,他期待透過實驗室進一步調查鑑定,公開相關資訊,不讓大潭藻礁多樣性,塵封於開發的積沙中。

20170623 大潭藻礁生態照片集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