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去年多家以廢輪胎做燃料的水泥廠、紙廠陸續因空污疑慮遭抗議停工,引發各縣市廢輪胎嚴重堆置的狀況,日前監察院完成調查報告,直指問題出在國內廢輪胎去化太著重於單一技術的去化途徑,環保署應加強研發廢輪胎去化先進處理技術,拓展多元去化管道。環署則回應說,今年底完成這一批堆置的廢輪胎應無問題,多元去化則一直持續再做,但還是得看市場需求。
監委江綺雯、楊美鈴提出調查報告,指出去年國內五家將輪胎膠片作為輔助燃料的再利用機構,因空氣污染議題、民眾抗爭疑慮、鍋爐發生管線破裂損壞停爐等情形,分別停用、減用或停工,因此導致廢輪胎再利用量驟減,全台廢輪胎大量堆置。
今年3月時,廢輪胎堆置量累積達4695公噸,環署展開協調及啟動因應方案後,截至今年7月間,還有約2893公噸待處理。
監委認為,雖然堆置情形有改善,但未來環保署仍應繼續執行去化相關行政作為,避免造成環境二次污染。並且應結合產業加強研發廢輪胎去化的先進處理技術,拓展多元去化管道,暢通途徑,而非繼續著重單一技術的去化途徑。
環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許永興表示,全台每月約產生1萬噸的廢輪胎,而目前每月再利用量已超過1萬噸,因此的確是逐漸銷去中,今年底前去化完這批堆置的應無問題。對於監院提醒加強多元去化,許永興表示,環署一直有在研發與推廣,但最終還是得看市場需求。
做燃料仍是大宗 鋪路1公里可去化10噸
目前國內的廢輪胎去化,最大宗仍是作為輔助燃料使用。許永興解釋,由於廢輪胎作為燃料,其熱值好過煤,因此不只台灣,世界各國也是以作為輔助燃料為主,目前環署協助外銷,日韓等國「搶著要」,且主要就是要買去做燃料使用。
目前依照「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規定,水泥、電力或蒸汽業、紙漿或造紙業與鋼鐵業,可以使用廢橡膠作為輔助燃料。雖然如此,環署是否將積極引導目前有燃燒生煤、石油焦爭議的幾個特定業者改採用廢輪胎生熱,許永興表示,仍須看這些大廠的設備是否適合使用。
除了作為輔助燃料,廢輪胎還可以作為水泥磚原料、地磚原料、瀝青混凝土粒料、橡膠粉(粒)原料、再生膠原料、再生油品原料、液化石油氣原料、碳煙(碳黑)等的原料。許永興以瀝青混凝土為例,將廢輪胎膠粉混拌於瀝青混凝土中,作為道路鋪面的材料,目前台灣已經試鋪了三處,分別在桃園大園、苗栗三義、61線西濱快速道路。
許永興表示,經過持續的監測,發現橡膠瀝青路面,由於透水性佳,較不會造成濺水,能改善雨天行車視線,也可提供較佳的車輛抗滑效果。再者甚至有減噪的效果,大約可降低3分貝。目前環署正在與交通部合作,第一波將先再鋪設3段道路,平均1公里的道路可以去化約10公噸的廢輪胎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