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再辦循環經濟國際會議 塑膠、廚餘成聚焦話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署再辦循環經濟國際會議 塑膠、廚餘成聚焦話題

2017年09月25日
本報2017年9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25日舉辦「2017國際環境夥伴會議」,包括美、歐、英、德、荷等十多國參與,其中聚焦「循環經濟」一項,由荷蘭阿梅爾市市長斐爾溫德(Franc Weerwind)的專題演講打頭陣,分享荷蘭最綠城市的循環經濟經驗。各國也研討塑膠與剩食兩項的處理問題。

2017-09-25_09-11-06

環保署25日舉辦「2017國際環境夥伴會議」,大談循環經濟,尤其聚焦塑膠與廚餘的問題。賴品瑀攝影。

此「國際環境夥伴」是在2014年由台美共同創辦,目前已經有40多國加入,今次參與的有美、歐、英、德、荷、瑞士、愛沙尼亞、日、韓、紐、新加坡、薩爾瓦多等12國代表。環保署長李應元以台灣自身為例,過去為了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後續如二仁溪的整治,花下更大的金錢與力氣去恢復環境,這樣的經驗應該分享,讓正在發展的國家不要再重複走這樣的冤枉路,好留給下個世代乾淨的地球。

荷蘭阿梅爾市市長斐爾溫德分享,該市落實循環經濟,最重視找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民間公司「網效」(Net-Works)用廢棄的漁網製作地毯,2012年在中非喀麥隆與菲律賓,收回了70公噸的廢漁網,免於成為海洋垃圾;也有專門烹調遭超市淘汰的不完美食材餐廳,給弱勢家庭溫飽等。要確實執行解決方案,需要靠腦力激盪。

台灣將循環經濟列入「五加二」創新產業之一,也喊出2022年回收率達61%,而塑膠廢棄物處理問題,由於最終會污染海洋,成為國際問題,各國都在設法解決。

台灣近年不斷推出塑膠減量的政策,廢管處處長賴瑩瑩指出,目前有自備飲料杯優惠、美妝、清潔品禁用柔珠、與擴大塑膠購物袋收費等對策。

與會國普遍提出「塑膠不能只用一次」的態度,薩爾瓦多提醒,塑膠廢棄物不只塑膠袋,各種塑膠的運用都持續大幅成長,若無改善,2050年海裡塑膠將比魚還多。目前他們提出「新塑膠經濟」,設法避免從化石直接提煉塑膠。日本表示除了重複使用、回收外,更要持續尋求新科技設法再利用外,希望未來形成完整的市場,早日跳脫必須由政府補貼企業的現有模式。

瑞士指出,目前全球的數據顯示,普遍GDP越高的國家、產生的廢棄物也越高。美國從數據分析上,發現新式的包裝不斷增加,塑膠的材料相當多元,因此除了以增加更多元的回收途徑來因應,更要對產品的生命週期分析,來尋求解方。

美國企業「DELL」生產電腦等3C用品,表示他們已經率先建立全球最大的電子廢棄物系統,除了要最好回收,更要設法做到「閉環式回收」模式,也就是他們將產品回收後,就重新製造自己需要的零件,再重新回到市場。而非全送向處理廠,再利用買一批處理過的再生塑膠來加工。DELL表示這不但有利環境,其實對企業本身來說,也是節省經費的作法,將來,希望除了塑膠,未來金屬等其他物質也能這樣重複使用。

關於剩食,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正在推動北中南三座生質中心,要讓廚餘轉換成生質能,而目前又以台中市最為積極。不過,李應元也表示當食物還沒過期,還處於食物而非廢棄物時,需要與衛福部一起合作,推動民眾從點菜開始減量,例如餐廳提供較精緻的食物,取代滿漢全席般的大餐、鼓勵打包、惜食等,減少食物的浪費。韓國也表示,韓國人習慣大份量的餐飲,目標要減少兩成的食品浪費。

台灣目前以管理流向來把關食安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此外,也推動食物銀行。廢管處科長李易書表示,目前在台灣,由於食安問題,流向管理相當重要,因為先前曾有廢食用油、不肖業者以豬飼料為名低價收購超市淘汰肉品,卻轉手賣給餐廳等,都促使政府祭出更嚴格的流向管理。

目前日本的廚餘回收率達85%,其中家戶廚餘有66%,而工業廚餘卻高達88%。日本表示,他們也有若干通報系統,其中一個通報系統,是針對每年製造100萬噸以上的食品業者,要求他們交出相關報告,這些業者數目雖然不多,不過他們生產的數量就是食品業廚餘的大宗。

荷蘭阿梅爾市則分享,為了提高可以作為生質燃料的廚餘回收比例,市政府提供每戶附帶條碼的垃圾桶,可以放置一般垃圾與廚餘。如果清運人員發現一般垃圾內含有廚餘,會祭出黃牌;遭發第三張黃牌的住戶,市政府就會深入了解。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