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助:回應10/17蘋果日報有關台灣濕地學會之報導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林幸助:回應10/17蘋果日報有關台灣濕地學會之報導

2017年10月18日
作者:林幸助(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

藻礁。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科學研究曠日廢時,要得到科學結論如此艱難,學者與研究團隊養成需要多少時間歷練與反覆思辯,請勿以廉價的口號、抹黑來輕易毀掉不同意見與看法」

1. 台灣濕地學會因為曾從事過桃園藻礁甚至桃園海岸生態研究,對藻礁及沿岸生態有所了解,基於濕地保育法之精神提供藻礁生態保育諮詢意見,這在今年5月早有說明,且學會為民間團體,何來「利益輸送」之說。

2. 我們是從全方位角度思考,考慮全民要乾淨空氣與電,又不要核能以及PM2.5的傷害,以全民福祉為考量,提出有效的桃園藻礁生態保育最佳策略。相關論述請參見聯合報10月11日的民意論壇「用宏觀思維,救桃園藻礁」。

3. 因為台灣濕地學會曾接受中油公司諮詢,本人早於今年5月已主動辭去此開發案之環評外聘專家一職,主動迴避,何來「球員兼裁判」之說。

4.中油的藻礁生態調查確實是由泰興公司負責調查與提供數據,台灣濕地學會所收取的並非「調查費用」。學會經費的運用,不應該被蓄意曲解成維護某方利益,陳詞誤導。

5. 藻礁生態的爭議原因之一就是沒有科學資料做比較。我們認為一個地區的生態好不好,需要有科學上對照組做比較,環團不能光看一個地區是否發現保育類動物就打臉說生態好。誠如「用宏觀思維,救桃園藻礁」一文所述,與「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相比,大潭藻礁的生物多樣性是比較差的。

6. 藻礁生態的爭議原因之二就是沒有用科學方法做調查。環團用魚籠誘餌抓到3隻裸胸鯙,就宣稱大潭藻礁有1200隻裸胸鯙,試問其計算基礎為何?眾所皆知,魚籠誘餌有誘引作用,能夠據以定量單位面積有幾隻?充其量只能說是單位努力量下抓到幾隻,所宣稱的1200隻裸胸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7. 科學研究不分甲方乙方,而在於對問題理解的深淺與整體看法。我們歡迎科學對話與辯論,但是不斷地汙蔑是沒有辦法毀掉扎實的研究與科學的思辨過程。希望環團能夠回歸以科學數據為基礎,理性討論公共議題,切勿再以汙衊手段作人身攻擊,模糊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