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結束一場演講,「我家沒垃圾」的作者,被《紐約時報》譽為「零廢棄生活教母」的貝亞・強森(Bea Johnson)就坐在我正對面。事實上,演講才開始她的聲音就已經沙啞,不確定是上一站泰國的酷暑,或是台北的冷冽陰雨所造成。趁著等待午餐送上來的空檔,台灣友人先幫她診脈。
強森開始實驗零廢棄生活至今,家庭垃圾量就不斷減少。全家四口加上一隻狗,垃圾從一週242公升(以20公升垃圾袋計算,約一年630袋),降到今年(2016/10~2017/10)的283公克,可以全部塞進一個小密封罐裡。這麼巨大的變化,源頭減量是重點。凡是沒有必要的消費、免費贈品、包裝產品,強森都盡量回絕。
我不確定大家怎麼想像一個進行零廢棄生活的女生,邋遢?呆板?但我眼前這位女士可是位熱愛時尚的人。我問她,會不會偶爾想來個瘋狂購物?「這個,比購物更有樂趣」,她笑著指剛剛朋友幫她做耳穴治療時貼上的耳珠。
體驗取代物質 零廢棄也能時尚又快樂
不久前,強森的生活跟你我沒什麼不同,甚至比一般人更愛購物。她一家住在舊金山近郊占地3000平方英尺的獨棟別墅。開啟零廢棄生活的契機是搬家。在尋找新家的過程中,強森搬到一間市區公寓暫居,多數的家當只能被封存在倉儲。一年轉換期讓她發現,原來生活從來就不需要太多。少了累贅的負擔,反而擁有更多自由,強森家轉而享受騎車、野餐、及各種體驗。
拿著兒子玩跳傘,眼角、嘴角全都笑開的照片,強森向大家炫耀,「如果你們家也有個十幾歲青少年的話,你就會知道,要在青少年臉上看到這樣的笑容多麼不容易」。
倫敦時尚學院畢業的強森沒有捨棄對時尚的追求。但,挑戰更加艱鉅了——除了時尚,還要兼顧健康、零廢棄。
一場遊戲於是展開。強森開始「玩」自製眼影、唇蜜、睫毛膏等。聽說用蕁麻葉會讓嘴唇看起來豐厚性感?強森試過後卻嚴重紅腫過敏。她以蘋果醋作潤絲,卻換來滿頭醋味。「最後,是為了挽救家庭幸福而放棄」,她開玩笑地解釋著。
強森的遊戲範圍不僅止於時尚,從餐廳到廚房、衛浴無所不包,她甚至曾用苔癬取代衛生紙。對強森而言,零廢棄遊戲刺激她發揮創意,四處尋找新點子。「要玩的開心,即便試得灰頭土臉,也要保持幽默感」。
尋找自己被打動的「點」
「灰頭土臉」的不僅強森而已,她的先生、小孩都是試驗對象。無可否認,實踐零廢棄生活時,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親密的家人。現實是,多數的親密家人未必會認同。這點,強森似乎非常幸運。「不、才不是這樣。」強森急忙否認。
強森說,他先生原本是企業主管,零廢棄理念在他看來根本改變不了什麼。直到先生創業期間,家計吃緊,而零廢棄生活省下40%的家庭開支,才獲得先生的認同。至於小孩,強森說,小孩到無包裝商店買得很高興,長達半年的時間根本沒注意到這些變化。
強森解釋,零廢棄打動每個人的點不一樣。有的人是為了健康因素,有人是為了經濟因素。相較於吃了塑膠的海龜或是找不到食物的北極熊,這些常被提到的減廢理由,強森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無廢棄生活帶來的美好。
尊重個人的選擇 等待自發性的改變
為了支持零廢棄與循環再利用,強森的衣服幾乎都在二手店購買,網路二手店也是選項之一。有過網路購物經驗的人都知道,商品到你手上時,一定塞滿氣泡袋、泡綿等緩衝包裝材。雖然這些物品都號稱「可回收」,但強森相信,回收不是正解。因為回收多數是降級回收,只能再製為更低等、品質更差的物品,最後一樣要送到燃燒爐,並產生污染。
強森秀出她的拒絕範例信給我看,「...不要附上塑膠或保麗龍等合成包裝材料……因為我家沒垃圾桶,謝謝你的諒解」。
「我家沒垃圾桶」的說法很微妙。既不過度解釋,又保留那麼一點「好奇感」,讓有興趣的人又可以繼續延續話題。
強森說,她也曾近乎走火入魔的進行零廢棄,但現實世界還是大量的製造放棄物,挫折在所難免。但轉而想想,幾年前,她也是跟大家一樣都用相同的方式生活,這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已。她尊重別人的選擇與價值觀,也希望大家尊重她的價值觀。
「平衡」跟「尊重」是兩門重要的功課。以過來人的身分,強森並不希望大家陷入太嚴格的執著,這樣反而不易持久。就近找一些容易取得的替代方案也很好,畢竟,零廢棄是為了更簡單、更健康的生活,而不是製造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