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遴選方法修改 立委質疑:本土商被「始亂終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離岸風電遴選方法修改 立委質疑:本土商被「始亂終棄」

2017年12月28日
本報2017年12月2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藉由離岸風電發展帶動本土產業鏈一向是政府的主要原則,本土化也是開發商爭取遴選的重要指標。不過,今(28)日經濟委員會質詢時,立委管碧玲質疑,遴選指標18日修改後,本土化承諾沒標準,台船馬上改跟外商簽約,本國業者被「始亂終棄」。

經濟部今也將離岸風電產業鏈建置的時程延後,從2018年延至2022年。其中,水下工程要到2022年才能加入。立委葉宜津也質疑,水下工程是國內廠商最能發揮的部份,進場時程太晚,參與機會更少。能源局改承諾提前至2021年。

台灣離岸風電集中在西部海岸。圖僅示意用途。為愛爾蘭海上離岸風機。攝影:Andy Dingley(CC BY-SA 3.0)

管碧玲:本土化改為「承諾」 M-team業者被丟包

截至11月底已經有10.07GW的離岸風機通過環評,遠超過2025年完成5.5GW的目標,因此經濟部提出遴選機制(草案),積分高的業者優先勝出。不過,評分標準從8月份的四項指標,改為12月的2項,占比高達40%的「產業關聯效益」,即本土化項目,則改為「必做」的「承諾事項」。

管碧玲表示,她接到國內M-Team(Marine-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的造船業者陳情,業者3月17日才跟台船簽意向書,正準備大舉投資。但12月遴選標準一改,20日台船就找了藉口改跟比利時廠商簽約。

1228-2

立委管碧玲投影片。翻攝:陳文姿

管碧玲批本土化「承諾」沒有標準,國內M-Team業者被「丟包」。經濟部長沈榮津回應,本土化還是必做的項目,離岸風電開發商申請籌設許可時就須承諾本土化,如果沒做到會被取消資格。

離岸風電產業鏈建置時程延後  葉宜津質疑:進場太慢

這項遴選機制原本預計年底出爐,目前延至1月中。此外,經濟部也將國內離岸風電產業鍊建置的時程延後,從原本的2018年~2025年三階段,改為2021年~2025年。其中,水下工程的部份預計於第一階段(2022年~2023年)完成。

1228-3

立委葉宜津質疑,國內最有機會的就是水下基礎,2022年才完成的話,風機早蓋差不多了。沈榮津回覆,這時程比較務實,問題在碼頭,現在正在加緊進度。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補充,高雄興達與台北港預計2020年可以完成,水下基礎的進度可望提前至2021年。

1228-3

經濟部長沈榮津(右一)與能源局、工業局回覆立委質詢。攝影:陳文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