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金源新書《我們的島》 訴盡台灣環境30年變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柯金源新書《我們的島》 訴盡台灣環境30年變遷 

2018年01月20日
本報2018年1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大家都會希望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有共同的想望就會有溝通的基礎。」紀錄台灣環境30多年,看盡破壞與抗爭失敗,紀錄片導演、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導演柯金源仍對未來抱持希望,認為若能有更強大公民的力量,未來總會有一天能讓台灣的環境變好。

環運界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月初出版新書《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19日晚間舉辦第一場新書分享會,引來爆滿的「柯粉」到場。

DSC03001

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月初月初出版了新書《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賴品瑀攝。

這本書重達1.5公斤,宛如「電話簿」,500頁的內容中擁有數千張圖片,與1980至2017年間持續追蹤報導。外界給予「留給台灣的生態備忘錄」這樣的評價,柯金源認為,這一本書對他而言,更是展開討論環境的引言,除了這本書,在今年他還將陸續拋出影片、工作坊等,不但整理30多年來的紀錄,更要期待產生更多生力軍一起守護環境。

「監督政策、紀錄環境變遷」為柯金源近40年生涯持續的工作,「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紀錄環境、設法轉譯給大家。」這樣的堅持,讓前來站台的資深媒體人馮賢賢、何榮幸以「職人精神」來詮釋,馮賢賢表示,過去在公視共事時,只見柯金源從不花時間聊天、不吹噓,總是一個人安靜、百分百專注在工作上,至今他仍不知道柯金源有什麼喜好。

「這些生物是指標物種,當他是老朋友,我持續的去拜訪他,如果他不在了就是環境出了問題了。」柯金源播放影片,包括魚群、鯨豚、陸蟹等生態畫面,解釋持續紀錄環境的意義。

書中也對比了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柯金源強調對「時間尺度」的觀察,十幾、二十年,可能是一個政治人物的起落,也可能如同他兒時彰化伸港老家門前的小河,從富饒的灌溉水源、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

柯金源以彰化的台化廠空污、台中烏溪受毒物污染為例指出,過去環境受破壞的成本不受重視,民眾只能默默忍耐,3、40年過去,日日承受臭味與污染;然而反觀如國光石化開發案、台化生煤許可證爭議等,為什麼政府選擇讓步,柯金源認為,是人民的力量夠強大,威脅到政權。這也是為何他要出書、要開設工作坊,期待更多人投入守護環境的行列。

「為什麼那麼難過還是繼續做?」「為什麼還是樂觀、對人還是有信心?」面對讀者的疑問,柯金源認為,大家都會希望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有共同的想望就會有溝通的基礎,因此他認為持續的記錄與傳播,人心與環境就還是有可能變好。

目前各種環境議題、環境事件持續發生,何榮幸以「薛西弗斯」來形容環境記者、環運人士面臨的疲於奔命、深層的無力感,就彷彿永遠有大石頭落下,要再推回山頂。面對這麼多問題,柯金源表示,如果可以,他希望優先改善的是空污問題,最不忍要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還要抗爭、奮力爭取,原本空氣是不分階級人人可以享有的,如今卻淪為弱勢者可能買不起健康。

柯金源認為,空污問題的根源是產業政策,目前政府仍補貼高耗能產業,這個不合理的現象,正是讓能源配比出問題的病灶。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