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一年,法國籍科學研究調查帆船TARA號今(27)日二度停靠基隆港,也代表為期二年的「太平洋計畫」逐漸走到了尾聲。這次TARA將停留五天,除了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進行交流,也同樣開放船上參觀導覽。31日,這艘雙桅帆船將再次揚帆,繼續推廣海洋保育的旅程。
TARA號自1989年誕生以來,肩負了許多不同的任務,而這次的太平洋計畫,是希望替全球暖化下的珊瑚礁生態找到出路。歷經二年的航程,TARA成功在斐濟、我國蘭嶼、綠島和墾丁等地採集了珊瑚樣本,將帶回法國巴黎的實驗室進行基因分析與研究。
推動海洋保育 一年航行3.3萬公里
TARA目前是聯合國的觀察員,協助提供海洋研究資料供國際參考。TARA海洋科學考察基金會則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科學研究機構,以了解氣候和生態變化對海洋的影響為出發,致力於喚醒大眾的海洋保育意識。
自去(2017)年4月首訪基隆港,TARA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航行了3萬3000公里,於去年8月抵達曾發生大規模白化事件的大堡礁,並陸續造訪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帛琉、菲律賓、越南、香港及台灣。
特別的是,我國研究人員也在這次的太平洋計畫隨船出任務。海洋大學研究人員陳倢蓁博士隨TARA遠至斐濟,再從香港回到台灣,結束短暫的調查旅程,這次也跟著所有船員、科學家一同來到基隆港東岸碼頭的歡迎儀式。
31日離開基隆港後,TRAR還將前往中國、日本、夏威夷、美國加州、巴拿馬及紐約,最後回到法國,結束太平洋旅程。
台灣附近海域採樣 珊瑚狀況良好
陳倢蓁表示,這次不管是在斐濟或台灣,看到珊瑚的狀況都還不錯。
陳倢蓁解釋,研究團隊主要是分析基因表現、細菌象、病毒等,探討珊瑚對於全球暖化的適應機制。談到與TARA出海的日子,陳倢蓁說,船員跟科學家的合作無間,最令她印象深刻。
TARA船上科學家之一,在這次太平洋計畫擔任科學協調員的布瓦松(Emilie Boissin)表示,這次共採樣三種不同的珊瑚,將會根據採集而來的數據,從珊瑚基因體、DNA序列分析、親源系譜(phylogeny)、親緣地理學(phylogeography)、族群遺傳學等層面分析,整個過程可能要耗時五至十年。
TARA在新聞稿中指出,這次的太平洋計畫觀察到高比例的塑膠污染。一次性塑膠垃圾充斥海灘和海中,即使在偏遠地區也是如此。而科研團隊在研究暖化對珊瑚影響的同時,也會努力了解陸上污染對珊瑚造成的衝擊。
自2003年起,TARA成功完成了南北極地區大浮冰的重要研究(2006-2008),在公海上首次進行全球範圍的浮游生物研究(2009-2013),以及研究塑膠製品污染的危害(2014),這次的太平洋任務(2016-2018)是探索珊瑚礁在氣候變遷下的生存之道。
太平洋任務(Tara Pacific,2016-2018)小檔案
- 2003年以來的第11次出航
- 航經30國
- 停靠70港口
- 2又1/2年航程
- 10萬公里里程
- 70位來自八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船上作業
- 26個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協助
- 200個取樣點
- 4000個樣本採集
- 11個不同時區
- 八位藝術家駐船兩年
- 六名長期駐船船員、七名長期駐船科學家
環境教育合作 研討會登場
Tara號上堆放著由珊瑚生物學家、海洋學家和浮游生物專家研究團隊收集的數量巨大的珊瑚、珊瑚礁魚、水質取樣標本和海藻樣本,是極佳的環境教育機會。
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說,能夠與TARA這樣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是台灣難得的機會。海大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也與TARA合作科普推廣活動,安排中小學學生校外教學登船參訪,並由海大學生協助導覽解說,推廣海洋保育及環境教育。
30日下午海洋大學也將舉辦研討會,發表TARA這兩年來在珊瑚及浮游生物等科學研究的初步成果,陳倢蓁也將發表台灣珊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