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森林家」主題市集東眼山開跑 詮釋森林與城市居民的距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回森林家」主題市集東眼山開跑 詮釋森林與城市居民的距離

2018年04月02日
本報2018年4月2日新竹、桃園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森林和我們的距離有多近?今年國際森林日主題定為「森林與永續城市」,林務局新竹林管處也以「回森林家」為主題,上周末於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舉辦市集,拉近人與森林的關係。為此設計的苔蘚蛋糕、種籽節氣飲食等20個各式各樣運用森林產物的攤位,以創意詮釋了森林與我們的距離。

新竹林管處長林澔貞表示,森林中蘊含著人類生存的資源,人類與森林的關係自古以來便密不可分,從最原始的薪碳來源、食物採集、狩獵、衣著,到現代建築工藝、音樂藝術、文化精神、環境教育等,可說是供人類溫飽、庇護與心靈寄託的另一個「家」。


專為本次活動設計的「苔蘚蛋糕」,由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金牌得主李依錫所創作。攝影:廖靜蕙

市集坐落於東眼山遊樂區景觀步道沿線柳杉人工林內,透過新竹林管處提供的「森林地圖」,民眾可按圖索驥,探索森林與自身的關係。


回森林家之森林地圖。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種籽節氣飲食  獨到詮釋山之味

當季的枇杷、咖啡菇、牛心番茄、蜜番茄、街頭菜、山藥、高麗菜,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主廚朱致霖手中,燉煮成美味的料理,讓排隊等著享用的民眾讚不絕口。回家的第一件事,莫過於和家人團聚飽足一餐!小巧卻飽滿的牛心番茄、茄子、玉米筍,是由桃園信義比亞外部落阿忠細心照顧的蔬果,提供了人與環境健康的友善元素。枇杷一年中只有三月底到四月初大約兩周的產期,這個季節為湯頭增加甜味。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陳璽安。攝影:廖靜蕙。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主廚朱致霖與比亞外部落阿忠(右)。攝影:廖靜蕙。

蒸熟的地瓜切片,放上捲成環狀的玉米鬚,再於中間放上一勺特製香料,最後裹上生鮮的高麗菜,就成了一道健康無負擔的料理。簡單的食材變得口感豐富多元的關鍵在於特製香料。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陳璽安解釋,香料是以羅氏鹽膚木為基底研發,加上黑蒜、薑等材料後製作而成。羅氏鹽膚木來自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在蒴果上有一層薄薄的鹽結晶,曬乾之後除了鹹味,還會有梅干的味道;是族人上山打獵或工作時,當作鹽的替代物。

為了「回森林家」首度發表由去(2017)年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金牌得主,可可法朋創意總監李依錫為此次活動創作的苔蘚蛋糕。李依錫說,苔蘚是森林的元素,森林中到處都看得到。以苔蘚的意象,搭配台灣食材、置入柴燒桂圓,讓人透過口感體會台灣森林。


可可法朋創意總監李依錫參與回森林家活動,並首度發表台灣餅乾。攝影:廖靜蕙。

可可法朋也以山烘焙為主題,展示各種以台灣各地食材為原料的產品,首度發表來自各地食材的台灣餅乾新品,包括柴燒桂圓蛋白霜,各種口味的餅乾:阿里山烏龍茶、彰化麵茶、南投玫瑰、鳳梨、龍眼、芝麻等。

李依錫解釋,可可法朋的產品隨著季節更迭變化,融入當季產期的在地作物創作,強調從台灣取材、不過度包裝,真材實料不使用添加劑等原則。

現場還有以馬告作成的千層酥與餅乾,新鮮海菜作成的草地麵包,楓葉造型的樹葉餅乾,讓民眾透過口感體會森林的美味。

運用國產柳杉  與森林為伴

20個攤位由「木之家的種子」以國產柳杉搭建而成,簡單的線條表達了家的意象。林澔貞說,以「家屋」為概念搭建特色木構造,體現目前國產材的主要用途在於建材裝潢,也象徵著木構建築的多種可能性。東眼山最常看到的就是台灣野兔,是一座「台灣野兔的森林」,因此設計師也以柳杉雕刻了三座野兔雕像,散布於森林之中。

林澔貞說明,今年國際森林日主題是「森林及永續城市」,構築城市的基本單元是一個一個的家,除了現代化建築與公共設施,更需要森林綠地提供的生態系服務,讓人與城市得以健康,才有永續可言。「回森林家」希望營造城市更多森林元素,提供每個家庭優質的成長環境。

這個意象也拉到森林現場。活動選擇在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因柳杉人工林正是發展國產材的重要元素。林澔貞解釋,現場展示從人工林木材的直接運用,如建築、雕刻,到加值利用一些小雕刻外,還有料理、烘焙、選書、插畫、動物、薪碳、工具、玩具、森林蜜、花卉、種籽等主題;最重要的,別忘了森林中的野生物,這裡是野鳥與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除了高大的林木,還可低頭觀賞點綴森林的小花小草。


新竹林區管理處長林澔貞發送回森林家鑰匙。攝影:廖靜蕙。

「木之家的種子」建築師陳建同說,柳杉的應用一般認為比花旗杉材質軟,不過若能掌握特性,在木構造仍有發揮的空間,他舉東海建築系與中興大學合作,利用柳杉蓋空橋,這類案例逐漸受到重視。

來自台中的老店「陳雕刻處」又是一個將木材用運到極致的案例。這間位於巷弄中、很容易被「路過」的店,現在透過換工的形式,讓有興趣的人都能前來學習交流。教學中使用的材料,來自阿公輩留下的木材、回收的舊窗、舊木頭,無論作刀叉、茶匙都適宜。這些原料以國產材為主,或是量產後剩餘的進口木材。雕刻過程剩下的木屑,還可以做成香包帶回家當乾燥劑。

第三代媳婦韓惠菁說,傳統雕刻複雜精細讓人生畏,陳雕刻處將過去用於木魚雕刻的魚鱗紋簡化後,放到雕刻物件上,成為日常用品的一部分。除了認識魚鱗紋背後的文化意涵,更為自己的生活樹立風格。


東眼山的象徵物──台灣野兔,由柳杉打造。攝影:廖靜蕙。

啟動森林與人的無限可能

過去農村人人都有爬樹的兒時記憶,現在攀樹更發展成一門顯學。由台灣攀樹人協會提供攀樹裝備,讓民眾體會樹冠層風景。攀樹可以做什麼?樹木的養護、修枝,甚至採種育苗等,都需要這項技術!協會理事林偉民強調,現代樹木養護觀念,是透過攀樹、到樹冠中間進行養護,甚至進行採種等工作,有別於攀岩以休閒、冒險為主,攀樹幾乎是樹藝師必要的知識與能力。

市集中還有種子藝術、蓪草研究、森林蜜、精品咖啡、動物小學、插畫、鈎織、音樂、森林選書、手斧男孩、弓箭男孩,還有森林系女孩等等項目,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讓這一天的東眼山森林熱鬧非凡。


「回森林家」活動現場。攝影:廖靜蕙。

※ 人與野生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