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春遊查拉密 一探山海間的生態智慧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態旅遊】春遊查拉密 一探山海間的生態智慧

2018年04月30日
文: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

春天結實飽滿的小米穗迎著海風微微搖動,收成後的紅藜等著陽光吸乾水分,部落媽媽不時得出來翻動紅藜。這些畫面構築了位於台東太麻里鄉查拉密部落的春天。近日部落族人不但種下香花,當地的向陽薪傳木工坊與部落居民合作舉辦導覽活動,讓遊客親身體會這個古老部落的生態智慧。

依傍著太平洋世居的查拉密部落,是少數未因政權更迭而遷徙的古老部落,他們在祖先選擇的土地上安身立命,累積與土地長久互動而生的智慧,這些傳統知識成為部落每天的實踐。這幾年,木工坊經理陳秀如努力紀錄查拉密的傳統知識。他是池上鄉人,因工作關係進入部落,在他眼裡,查拉密有挖不完的寶藏。


查拉密部落又有瀧部落之稱,世居於此發展精彩的傳統文化與厚實的生態智慧。攝影:廖靜蕙


部落媽媽不時出來翻動紅藜。攝影:廖靜蕙

「瀧」部落的由來 原來是海裡的「黑色百步蛇」

查拉密部落又有「瀧」部落之稱。仔細一看,部落門牌都有一個「瀧」字。為何稱為瀧呢?老人家說,因為有龍。但原住民文化並沒有龍的傳說。陳秀如為此尋找解答。一位90多歲的vuvu[註]告訴他,以前的老人家傳說云,海裡住著黑色的百步蛇,有一對黑色的翅膀,一拍打翅膀就會發出巨大的「喳啦喳啦」聲音,這也是查拉密(calavig)的由來。

傳說中的百步蛇十分調皮,牠會跑到部落上方水塘造成氾濫,老人家都會告誡子孫,海裡的黑色百步蛇很壞,不要到海裡玩。日治時代,日本人知道這個故事,自黑色百步蛇聯想到龍,於是稱這裡為「瀧」部落。

陳秀如說,這裡天氣好的時候,遠眺海洋盡頭隱約可見黑潮線,故事中的百步蛇指的可能正是黑潮,以此傳說告誡子孫不要輕忽海的力量。

小米田砌石牆 保水又防災的生態智慧

4月正是小米結穗,逐漸成熟之際,只見部落坡地上,到處都是結實飽滿的小米。只是小米田裡,散落一層碎石頭,這可不是阿瑪(對男性長輩的尊稱)工作偷懶喔!

四年前陳秀如剛到部落時,他的媽媽從池上來探望他,看了一下部落環境後說:「這裡的原住民好像很懶惰,田裡怎麼這麼多石頭?」這時陳秀如才注意到田裡特別的景況。一般認為,田裡就該是裸露的泥土,而且越肥沃越好。後經延平鄉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解說,他才知道這是部落的智慧。

部落認為這裡的太陽有兩個,一個在天空,另一個在海平面,當太陽從海平面升起時,熱輻射相當驚人,地表的水分隨即蒸發;但鋪上石頭卻能阻隔了熱度,保留住地底下的一點濕潤,而這一點濕度,就讓生物得以存活。

這裡的坡度雖都在45度以上,卻未發生土石流,正是因為部落堆疊的砌石牆營造了孔隙,讓每次大雨所降下的雨水往下滲透、保留在地底。陳秀如稱之為「部落的生態工法」。


小米田與砌石牆是查拉密的智慧。攝影:廖靜蕙

此外,種植小米完全倚靠人力,十分辛苦。陳秀如問過vuvu,為何要種到陡坡上?vuvu告訴他,這樣站著就能整理小米,比較不費力氣。一開始他相信了這個說法,直到自己親自整地之後,才發現其實並不好站。

後來,陳秀如才知道陡坡的好處,其實和當地的生態有關。這裡後山的森林,是老鷹的棲息地,加上面海,氣流非常適合老鷹飛翔。由於老鷹多,坡地上的小米田有如暴露在鷹眼中,因此沒有鳥害也不需要趕鳥;而晚上吹山風、白天吹海風的小米不容易生病,好吃又健康。

族人也會沿著砌石牆種山芋,雖引來山豬覓食,這些吃山芋長大的山豬,之後就成了族人獵捕的對象!

vuvu的後花園 滿是學問

部落vuvu會利用家屋周邊空間營造花園,小小的土地上,種滿各式植物,一般人看似沒有用的植物,到了vuvu手中威力瞬間強大!月桃、刺蔥和假酸漿,是構成vuvu後花園的基本要角。

陳秀如解釋,月桃可用於包材,包裹阿拜、粽子或食物,像是排灣族用月桃葉盛飯包阿拜,就是要把月桃防蟲抗菌的成分融入飲食中;月桃也是做成帽子、籃子的編織材料;過去亦曾用於藥材研發,仁丹公司的「口味兒」就來自台灣的月桃種子!在部落媽媽口中,月桃茶更是去體內油脂的部落智慧。

刺蔥用作料理食材烹煮外,社區媽媽還會做成香料,用來調味增加風味;這裡的刺蔥是莖部長刺的紅刺蔥。而由於刺蔥得透過小鳥傳播,家附近若有刺蔥樹,便是一件幸運的事。

部落稱假酸漿葉為「阿拜」的衣服,是部落普遍利用的民族植物,部落阿嬤說可防止脹氣。古早獵人上山時,就是帶著阿拜當糧食;阿拜的主要成分為糯米,其容易增加胃酸,而假酸漿可防止脹氣和胃酸。阿嬤會摘幾片葉子加小魚乾煮湯,就能減緩胃痛。是非常好的植物。


假酸漿有很多好處,本草綱目更提及有抑制潰瘍的療效。攝影:廖靜蕙

「夠用就好」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剛落腳時,陳秀如成天在部落賴賴蛇(走來晃去)。vuvu問他,在這裡做什麼?他說他在木工坊工作,要幫部落發展觀光。vuvu回了一句:「發展觀光不就帶來垃圾?」為了這句話,陳秀如決定,將來舉辦的所有活動,都不使用免洗餐具。

早晨,在部落偶爾見到老人家從山底下慢慢往上走,原來是家裡沒水,沿著部落巡水。陳秀如解釋,部落沒有自來水,全仰仗山泉水,只是若遇到水流量不夠時,就會沉澱泥沙造成水管堵塞,一旦堵塞,家裡就沒水。

一開始,陳秀如不懂老人家為何這麼麻煩地做這些事,因此建議由木工坊寫計畫申請經費,在水源地建水塔,搭配沉砂池和水管,老人家就不用這麼辛苦。vuvu卻說:「我們人要用水,山豬、獼猴也要用水,這些花花草草也要用水,我們人夠用就好。」

這也解釋了,何以家家戶戶都只儲存一桶水,蓄滿就任水自流,原來是留給山豬和大自然。這種與大自然分享的精神,讓陳秀如相當敬佩。

陳秀如將這些小故事整理成小手冊,遊客到多良車站一遊時,可到向陽工坊參觀,也許還能聽聽部落的故事!

[註] 原意指祖父母,此處延伸為對祖父母輩之泛稱。參考:原住民族語言線上查詢字典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