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有意落腳觀塘,大潭藻礁的生態意義也在學者間造成論戰,在27日的專家會議中,環評委員鄭明修肯定大潭藻礁生態,要求三接站移到台北港興建,獲其他學者支持;但也有學者認為,在學界對藻礁瞭解不深的狀況下,劃保護區也只是讓藻礁「自生自滅」,選擇中油開發保護計畫,雖然將犧牲了一部份藻礁,但好處是未來由中油負全責,且中油可以投注更多的監測與研究,有助瞭解怎麼保護藻礁。
環保署27日下午進行大潭藻礁生態專家會議的第三次延續會議,為了聚焦在學者之間的討論,不但民間團體遭環署拒於門外,只能看直播,開發單位中油與工業局也在隔壁會議室備詢,且整場會議下來,學者並沒有要求他們進場說明過。
會前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等民間團體在環保署門外排滿大小舊鞋,對不能進場旁聽表達沈默的抗議,並在場外展開一系列短講。
他們再次強調,應該等農委會委託中研院進行的一年調查完成再來討論藻礁生態,專家會議不該在今天草率劃下句點。不過,專家會議仍做出共識,留在環保署場外的民眾,將鞋子丟向環保署表達不滿,直批在沒有完整調查前,這個專家會議等於是白開了,是無效又黑箱的專家會議。
環團28日下午將走向凱道,舉辦「藻礁永存音樂會」,將有藻礁學習走廊、親子闖關遊戲、藻礁地景生態模擬創意展示、桃園藻礁劇團演出、綠能音樂會等活動。
環保署長李應元、副署長詹順貴兩人在會議中短暫現身,李應元表示,是來跟學者們致意表示感謝,詹順貴則回應媒體說,環署並沒有預設今天就一定要結束專家會議,要看會議狀況來決定,環署有把之前民間的意見整理給學者,而民間若想回應學者的發言,後續在初審小組也還有機會表達。
先前初審會議已經舉辦,第一次初審在爭吵中流會,第二次則定義為第一次初審的延續會議,並決定舉行專家會議,也就是說,接下來至少還會再開兩次小組初審會議。
環署歸納了專家的意見,包括對生態現況、迴避替代方案影響分析及減輕對策,與有必要再補充的評估事項等,中油在下次的初審會議必須回應這些問題。
參與專家會議的學者共有,中油推薦的中山大學海洋系宋克義、北市大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許民陽,桃園市府推薦台大生態所李培芬、民間團體推薦的大仁科大生物科技系王志騰、彰師大生物系王瑋龍,生態專長的環委鄭明修、觀塘案外聘委員劉靜榆、前環委范光龍。
農委會所推薦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兩人則是缺席,提供書面意見。環署綜計處將之前民眾的發言做逐字整理提供給學者,並簡述學者陳昭倫、林惠真在上次會議提出的簡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親自下海潛水,確認藻礁、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確存在於計畫範圍內;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則從調查頂級消費者裸胸鯙的數量,打臉過去中油聲稱生態不佳。
中油資料不足再挨批 學者籲至少等中研院一年調查
「都沒有紀錄跟調查,我們怎麼評?」鄭明修直言中油的調查資料不足,而據他與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的長期觀察與紀錄,當地藻礁生態系的確是「活的」,養活了大量的生物,更是當地人的「百年海田」,還有全台數量最多酋婦蟹;之前初審小組現勘,他走在潮間帶,便發現了殼狀珊瑚存在。
王志騰表示,中油一開始說大潭藻礁「沒有生機、死了」,但幾次審查下來,卻逐漸往環團的意見靠攏,上次陳昭倫、林惠真提出的藻礁、裸胸鯙,今次就在中油的回應意見上看到將再確認藻礁位置後調整落墩位置避開珊瑚、將來會把裸胸鯙列入調查項目等。
王志騰認為,如今當地生態好不好已經不是要爭論的問題,反而是飄砂會不會淤積、殼狀珊瑚藻怎麼繁殖等大小問題都還不瞭解不確定,又怎麼知道怎樣的條件對藻礁最好?中油說要以抽沙來因應興建海堤後的淤積,但抽沙又真的就是好的嗎,會不會反而是有對藻礁好的東西也被抽走了?應該至少等中研院的調查,11月會有初步資料。
林務局則表示,大約明年3月會公布結果。王瑋龍也建議,應該重啟一年以上的完整調查。
宋克義表示,與其劃為保護區,放藻礁自生自滅,不如選擇中油開發保護計畫,雖然犧牲了一部份,但好處是未來由中油負全責,且中油可以投注更多的監測與研究。否則目前對藻礁認識有限,保護區保育無方,只能靠意志而非知識,只是碰運氣。
學者就學術辯論 激火花
學者之間各據專業意見辯論,林幸助以書面意見批評林惠真以蝦籠捕捉裸胸鯙,並推估整個大潭藻礁有1200隻成體的計算「不科學」,質疑是誘餌吸引裸胸鯙從遠處前來而捕獲;但林惠真透過通訊軟體,由王志騰代言反擊,說這個調查方法就是林幸助曾在濕地調查上使用過的(更正:林惠真表示,以秋刀魚塊誘捕作業方式是根據林幸助等人所著《濕地生態系多樣性監測系統標準作業程序》中所述)。
而宋克義質疑藻礁固碳能力,表示藻礁長太多就會製造很多碳,也是讓大氣的碳增加,專研藻類的王瑋龍則反擊,珊瑚藻的鈣化是產生氧氣的,珊瑚與動物鈣化才是產生二氧化碳。
宋克義說曾在柴山找到比大潭更大的殼狀珊瑚藻,劉靜榆回應說,「看到殼狀珊瑚藻不等於藻礁」,要礁體內有50%以上是造礁藻類才算。雖然台東、北海岸都有發現殼狀珊瑚藻,但大潭藻礁才是世界少有的獨特現象,因此先前他與陳昭倫投稿國際期刊,才會獲得同儕的重視。
劉靜榆指出,不同於東海岸、北海岸都是本來是礁石,桃園則是藻礁自己堆疊起來的,這需要相當多因素配合,包括要有堅硬的底盤、桃園海水的多沙,限制了競爭對手珊瑚的生長、溪水緩緩滲流造成鹽度變化低,才有這片藻礁,造成同時有礁岸生態、沙岸生態都有的特別現象。
劉靜榆表示,藻礁不但層層疊疊,讓大量生物可以挖洞寄居其中,這一片「暗礁」更有國防的功能,阻止共軍侵台,從距離最近的桃園海岸上岸,控制機場、進而控制大台北。
環委建議轉戰台北港 學者附議
鄭明修表示,中油想要雙贏,就是盡快展開轉向台北港的計畫,對於能源局表示台北港腹地比較小,還要再填海、還要拉管、且恐怕遭遇大台北密集人口的抗議,時間上會來不及的說法,鄭明修反批是中油自己浪費了一年的時間,且之前他審台北港的環評時,分明得到台北港曾表示中油與台電都有討論過興建天然氣港,甚至要為此改變台北港建設的順序,會議紀錄上都有。鄭明修更表示,若要選擇台北港,工程上並不會來不及,中國就有前例,六輕也是如此填海而來。
鄭明修建議異地建站的替代方案,得到李培芬與王瑋龍的附議。
李培芬表示,若是無論如何一定要選址大潭的話,應該要有停工復育機制,也就是柴山多杯孔珊瑚、裸胸鯙等指標物種若數量降到某一個程度的話就要啟動,先前他曾在環評中提出50%的門檻,卻被罵血腥環評,也許要是95%才可以,這要小組再去評估。但李培芬也提醒,選在大潭還是會面臨野保法對保育類動物的保護。「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它已經公告了,」王志騰提醒,柴山多杯孔珊瑚就是中油的天險,騷擾就是違法,難道中油是準備要面臨與民間團體長期的訴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