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設計展 新銳設計師對環境的主張與提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新一代設計展 新銳設計師對環境的主張與提案

2018年05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國內外大專院校設計相關學系參與的「第37屆新一代設計展」,25日於台北世貿開展,上萬名學生聯手推出3000多件作品,展現創意能量之外,也有不少作品對環境問題提出主張,甚至是解決方法。

本屆新一代設計展展期是25至28日,共有國內64校、137系,合計1萬114名設計師參與,推出了3599件作品,包括了產品、平面、視傳、包裝、公益、空間、時尚、遊戲與多媒體等設計領域。

不少作品在經濟部工業局的產學合作計畫下,已朝向市場化去設計,等待未來有機會量產,但也有部分設計師認為,在畢業後將展開商業設計的生涯,因此打算在這次的機會中展現對社會議題的看法。有不少設計師選擇為環境保護與物種保護發聲,或尋求解決方案。

南台科技大學「STYCUM」設法解決台南漁光島浮棚牡蠣養殖,不停散落保麗龍屑污染海岸的問題,設計了使用風力發電的攔截漂浮垃圾裝置。將裝置設在蚵棚周邊,直接抽吸散落的保麗龍碎屑,一則減少污染、二來漁民可定期去收取,拿去回收還可賺錢。團隊成員沈芊期待市政府能夠看到他們的設計,因為台南正是目前全台蚵棚數量最多的縣市。佛光大學亦有團隊提出「清溝」裝置,運用小巧思,防止垃圾與樹葉進入水溝造成阻塞,也更方便清潔隊員處理。

南台科技大學STYCUM攔截漂浮垃圾裝置
南台科技大學STYCUM攔截漂浮垃圾裝置。賴品瑀攝。

南台科技大學的「人人製作」團隊,將傳統竹編技法結合設計,展出竹製的躺椅、貓屋,小組指出,竹子的韌度、易塑型且生長快速的特點,近年已成綠建材的重要材質之一,這個設計更獲得文化資產的獎項,因為可以協助傳統工藝傳承。

小組表示,目前台灣新竹、台南、南投都還有竹藝的師傅,希望他們的設計可以為竹藝帶來活力。另一組學生則選了目前只有嘉義、台南還有在種植的「貴黍」,發現這種植物除了傳統拿來邊掃把外,其強韌的特性還可以當線、當隔音棉、做編織等等運用。

人人製作竹藝
南台科技大學「人人製作」團隊的竹藝設計獲得文化資產獎項。賴品瑀攝。

台中科大「有種」團隊,展出杯麵、筆記本形式的可食用植物種植組合,要推廣食農教育。成員劉妤瑄解釋,以泡麵形式設計,是想諷刺現代人吃的速成食品,往往有許多其實並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他們的設計要提醒人們「I know what I eat.」,親手種植自己的食物不但吃得有機健康,也縮短食物里程。

台北教育大學周允蓁設計一款桌遊「農廠大亂鬥」目前正在集資中,講的是違章工廠污染農地的問題,藉此思考台灣農業的價值與未來走向。

有種
台中科大「有種」團隊要推廣食農教育。賴品瑀攝。

台藝大更有多組創作,有志一同的探討了物種保護、塑膠垃圾等環境問題。萬向欣的「under 1.0」是根據IUCN分級,手繪了12張不同地區的野生動物,以視力檢查表的形式,無危等級畫的最大,接著按等級逐漸縮小,「越小越看不到了」,萬向欣以此提醒許多生物面臨滅絕。

「黑色生態」團隊則以黴菌顏料,為多種瀕危動物作畫;隨著時間黴菌會逐漸浮現,越來越清晰,旁邊也講述著每種動物因各種原因而數量減少,團隊成員詹舒評表示,例如露脊鯨與船隻相撞,穿山甲、黃胸鵐因人類的口腹之慾、盔犀鳥甚至是因為造型特殊的頭骨而淪槍下亡魂。


台藝大「黑色生態」團隊以黴菌顏料,為多種瀕危動物作畫。賴品瑀攝。

「塑縛」以寶特瓶創作、「海洋革命號」以台灣各地海灘上撿拾的各種塑膠袋創作,不約而同的指出塑膠垃圾對於海洋生態造成的浩劫。

「FOOT PRINT」團隊挑選了台灣最常進出口的13項貨物,翻模後寄往世界各地,利用以覆寫紙包裝這些模型,在運送中碰撞擠壓的痕跡,把「碳足跡」視覺化,展示光鮮亮麗的全球化貿易,其實隱藏了巨大的碳足跡危害。

「海洋革命號」
「海洋革命號」以台灣各地海灘上撿拾的各種塑膠袋創作。賴品瑀攝。

海洋革命號
「海洋革命號」以台灣各地海灘上撿拾的各種塑膠袋創作。賴品瑀攝。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