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農友的告白 謝金全:一份種給自家人吃的心意和安心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三芝農友的告白 謝金全:一份種給自家人吃的心意和安心

2018年12月09日
文、攝影:潘嘉慧

位於新北市三芝區橫山里的農友謝金全,是共同購買最初合作的農友之一,今年已高齡73歲。每每看見他和太太江花香開著小貨車前來送貨,小心翼翼地把一條條大冬瓜抱到進貨碼頭上,或是送來一籃一籃沉甸甸的豆薯、山藥等根莖類, 都會忍不住跑上前去想幫一把,謝阿伯好心提醒:「這冬瓜上有毛,會刺人喔!」「沒關係啦!」我回答完,便使力幫阿伯推了幾把,一條大冬瓜有時重達30幾斤,謝金全夫婦從農場採收後直送過來,想到這段從農場到餐桌的路程,由衷地感謝及敬佩。我用手機拍下勞動的身影,約定好某天要隨車一起到三芝拜訪他們的農田。

一籃豆薯將近50斤重,從採收、搬運到送貨都是夫婦兩人自己來,對於體力的負荷頗重。吃到如此辛勤種出的農作物,社員要格外珍惜!
一籃豆薯將近50斤重,從採收、搬運到送貨都是夫婦兩人自己來,對於體力的負荷頗重。吃到如此辛勤種出的農作物,社員要格外珍惜!

穿越時空 回到最初的相遇

8月30日,謝阿伯與阿香姨和往常一樣來到三重北倉,送來剛採收的大冬瓜和豆薯。下完貨,阿香姨總會到蔬果理貨區跟熟識多年的理菜媽媽們打招呼聊上幾句,像是跟多年的老朋友閒話家常。這一天我坐在貨車後方的物流籃,椅墊是包覆冬瓜的毛毯,搖搖晃晃經淡金公路來到三芝,轉入往橫山國小的上坡路,沿途有許多梯田,橫山地區多屬丘陵地,早年多開墾梯田種稻。謝阿伯說:「現在很多梯田都已經荒廢,老一輩做不動了,下一代也沒有要接。」而他們也將面臨這樣的狀況。早期與共同購買中心開啟合作的三芝有機蔬菜產銷班,目前只剩下他們夫婦與楊樹木老師的兒子楊儒林仍繼續供應社內蔬菜,其餘農友早就退休了。

沿著小溪開墾的梯田有著豐沛且純淨的灌溉水源,田區一年四季栽種著山藥、冬瓜、豆薯、絲瓜、南瓜等等作物。
沿著小溪開墾的梯田有著豐沛且純淨的灌溉水源,田區一年四季栽種著山藥、冬瓜、豆薯、絲瓜、南瓜等等作物。

沿路上,阿香姨跟我閒聊著,「20多年前,剛開始送菜到士林共同購買中心,一間小小的店面前面擺幾張桌子在賣菜,就像菜市場的攤子。後來搬到三重頂崁街租了兩層樓的店面。」她露出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在我耳邊說:「當時還很擔心公司搬到比較大的地方,租金貴,不知道能不能撐得下去,結果沒想到,又過了幾年,就買地蓋廠房了,從來沒有想過它會長大到今天的規模。」

阿香姨留著多年前《綠主張》月刊主編張雅雲採訪製作年節發糕時拍攝的照片,從共同購買最初開始合作的那份情誼,一直深深地記在心裡。
阿香姨留著多年前《綠主張》月刊主編張雅雲採訪製作年節發糕時拍攝的照片,從共同購買最初開始合作的那份情誼,一直深深地記在心裡。

謝阿伯的農地是上一輩留下來的,原本只是種些菜給自己家人吃,1994年幾位共同購買參與前輩黃淑德、翁秀綾和林碧霞博士為了尋找安心蔬菜來到三芝,找到了楊樹木老師組織的有機蔬菜產銷班,在他的號召下,謝金全也加入產銷班,從那時起才拿起鋤頭把務農當成本業。謝阿伯小時候是農家子弟,對於耕作並不陌生,退休之前是泥水工,平時田間工作交給阿香姨,但每年2月山藥埋管定植、整地搭棚架這些粗重的農務就必須仰賴謝阿伯請假處理,一直到他60歲退休後,才成為全職農夫。

蔬菜收成時,謝金全夫婦每週兩次開著車到三重北倉送貨。這一天送來了大冬瓜,並用毛毯包覆著保護它們不受傷。
蔬菜收成時,謝金全夫婦每週兩次開著車到三重北倉送貨。這一天送來了大冬瓜,並用毛毯包覆著保護它們不受傷。

從頭學習,種出自信的果實

回憶起當年,阿香姨說一開始先種些少蟲害的蔬菜,像是紅鳳菜、地瓜葉、萵苣等,後來才試著種瓜類,但小黃瓜的苗才種下三天就被蟲吃光光了。那時候不知道怎麼種有機蔬菜,林碧霞博士和鄭正勇教授每個月都會親自來到三芝召集大家開會,教大家怎麼種菜、怎麼做堆肥,還帶來蚵殼粉等資材,加進土壤裡改善土質,一步一步跟農友一起解決問題。「碧霞博士教我們怎麼樣種出低硝酸鹽蔬菜,葉菜類要下午採收,讓蔬菜硝酸鹽能夠自然代謝;什麼時候下肥也很重要,要控制肥分,不能夠蔬菜長得不好就下肥, 肥胖胖的菜硝酸鹽當然高……。」碧霞博士的叮嚀他們一直記著,也在田間落實。

謝金全指著茂盛的山藥隧道說:「你看!我們的山藥種得漂不漂亮?」
謝金全指著茂盛的山藥隧道說:「你看!我們的山藥種得漂不漂亮?」

車子經過謝阿伯家,繼續開一小段路在田區旁停車,往斜坡下走進謝阿伯的桃花源,梯田上種植著一排排不同的農作物, 依著時序耕種、採收。目前豆薯採收已經進入尾聲,留下一區正盛開著花,謝阿伯說:「這一區要準備留種的。」說完撥開葉子便看見兩顆長得又大又好的豆薯。而一旁是長得茂盛的山藥隧道,謝阿伯和阿香姨站在一旁,很自豪地跟我說:「你看看,我們的山藥種得好漂亮,而且很好吃喔!」這一區山藥也準備開始採收了,謝阿伯看見一根竄出泥土的山藥,彎著腰走進隧道裡,把它挖了出來,切開露出雪白細緻的肉質。山藥的種植從種薯的培育到收成大約需要近2年時間,工序也特別繁複,但是看見謝阿伯夫婦收成時的喜悅與自信,彷彿覺得一切辛苦都有了代價。

山藥的藤莖長出的「零餘子」,就是用來繁殖用的種子,謝金全將它們留種培育成為種薯。
山藥的藤莖長出的「零餘子」,就是用來繁殖用的種子,謝金全將它們留種培育成為種薯。

種山藥的工序繁複,要搭棚架讓藤蔓攀爬生長,為了讓山藥生長形狀筆直,必須埋下半圓形的水管,以利生長及採收。
種山藥的工序繁複,要搭棚架讓藤蔓攀爬生長,為了讓山藥生長形狀筆直,必須埋下半圓形的水管,以利生長及採收。

造訪田區時,豆薯已經差不多進入供應尾聲,田區裡目前留下長得好的豆薯,是準備留種來年種植的。
造訪田區時,豆薯已經差不多進入供應尾聲,田區裡目前留下長得好的豆薯,是準備留種來年種植的。

阿香姨將田裡現採的山藥掰成兩半,露出了白皙細緻的山藥。她說:「這個比小姑娘的皮膚還要白泡泡幼咪咪喔!」
阿香姨將田裡現採的山藥掰成兩半,露出了白皙細緻的山藥。她說:「這個比小姑娘的皮膚還要白泡泡幼咪咪喔!」

我想,是共同購買最初的那份情誼讓他們一路堅持到現在吧!「兒女都一直叫我們退休了,但想說還能動就加減種,現在年紀大了,種植面積比以前少多了(原來有一甲多地,目前只耕作六分地)。」習慣了農務勞動,就算退休了也會在自家旁邊的田地繼續種些自己吃的菜。「再過2年,他75歲,如果不能開車送貨,我們可能就真的要退休了。」阿香姨指著謝阿伯說。不過,身為社員,希望能夠一直幸福地吃到他們用心栽種的菜,除了健康好吃更多了一份種給自家人吃的心意和安心。


翁秀綾,「共同購買中心」創辦人之一。攝影:于有慧

翁秀綾:「剛開始合作時,由專職司機到產地收菜,有時人手不足我便客串幫忙載菜。有一次車子停在謝金全家旁邊斜坡上,忘記拉手剎車,車子滑行到水溝裡,差點撞上圍牆,還得趕快將整車的菜卸下,呼叫其他司機來支援。至於車子則找來大型吊車將整部車吊起進廠檢查,後來花一筆錢才將車子「贖」回來。那次驚險記令人印象深刻,還好人車都平安!」

 

鄭正勇教授(圖右) 產品顧問
產品顧問,鄭正勇教授(圖右)。

鄭正勇:「那時候去三芝,看到謝金全家的梯田環境很好,一旁有山澗流水,不乏乾淨的水源,且田區獨立,周邊沒有其他鄰田。我和碧霞教他們做堆肥,把田間雜草、廚餘、豆粕和水等放進100公升的藍色塑膠桶,經過一段時間自然發酵就是很好的堆肥。」


跟著季節時令的農場工作週期

  • 1月:準備,整理田區種植南瓜
  • 2月:
    • 搭棚架種植絲瓜、小黃瓜、蒲瓜
    • 將山藥種子種下,準備培養種薯,經過約10個月種薯長大後,才定植到塑膠管內,再經過10個月後才能採收。
  • 3月:種植大冬瓜

  • 4月:種植豆薯

  • 5月:採收小黃瓜、絲瓜、蒲瓜

  • 6月:採收南瓜

  • 7月:採收大冬瓜、豆薯
  • 8月:採收原生山藥

  • 10月中旬:採收紫色山藥
  • 12月:種植山藥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